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萧友梅的贡献。

【答案】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2. 什么是秧歌剧? 它是怎样发展的? 都有哪些重要作品?

【答案】(1)概念和代表作

秧歌剧是一种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小歌剧,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一一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秧歌剧吸收了戏曲音乐成分和陕北民歌因素,内容多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其后出现了《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一批广为流传的作品。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2)发展

“文艺整风”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最先掀起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1943年春节,以“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表演者在秧歌中加进了工人、农民、八路军、学生等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加进了日本兵、汉奸等反面形象,编成了一些具有一定情节的小型广场歌舞表演,即“新秧歌剧”。

3. 介绍合唱曲《海韵》。

【答案】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份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小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二、论述题

4. 简述国统区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答案】(1)国统区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①占主导影响的是紧密结合现实的各类群众性声乐作品。②在内容上体现了“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政治要求。

③在作品的风格和体裁上出现了揭露现实的讽刺歌曲和各种民歌改编曲。

④在作品的音调和形式方面更鲜明地体现了民间音乐和群众斗争激情的影响。

(2)影响

这些歌曲直率地对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及所造成的恶果给予无情的揭露和痛斥,同时也表现了进步群众坚强不屈的斗志。

5. 简述曾志态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答案】曾志态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有: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1903年编写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发表于《江苏》杂志上,同年4月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力一面。 第一,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第二,1904年编印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第三,1905年,编印出版了包括乐理、唱歌教授法及风琴练习法融于一体的《音乐全书》; 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第四,1905年,于《新民丛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全面阐述为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所需的各种音乐的基本知识,提出要敢于“输入文明”,又要善于运用这些“输入”的文明来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培养本国教师”,“雇用外国教师”,“编写音乐教科书”,“仿造泰西风琴、洋琴”,以及在“公共地方设奏乐堂”和“选派留日音乐学子”等。

(4)较早地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