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答案】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聂耳在音乐创作中,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因此,他的歌曲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富于大众的情调,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这种结构,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整首歌曲音乐的各部分呈不对等状态,从而使音乐富于动力性和节奏感。
(2)丰富、多变的句式。聂耳群众歌曲的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4)巧用休止。在他的群众歌曲中不仅常用前后半拍的短暂休止,而且在旋律进行中常有意外的中顿。这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较好地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聂耳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大众、尤其是工人群众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如《大路歌》(1934年)、《开路先锋》(1934年)、《码头工人》(1934年)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此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从而聂耳就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的、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如《码头工人》采取两个基本曲调分别予以发展变化:一个基本保持原曲调音乐形态,另一个有较多展开与变化; 两个曲调及其变化展开体作交织
性连接处理,这是聂耳在群众歌曲中对较复杂的音乐结构的一种独特的创造。此外,为了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而在其中加入短暂、有力的说白,为了处理好歌词中连续出现的短词句而连续配之以多个短促的曲调,都是神来之笔,既恰到好处,又令音乐顿生光彩,极富创造性。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广泛深远。许多同时代和其后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如张曙的《保卫国土》、《车夫曲》等歌曲中,就有着聂耳救亡歌曲和劳动歌曲的鲜明印迹。
2.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作出了哪些卞要贡献?
【答案】刘天华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其次,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义善于吸取西洋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
3. 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可归结为: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与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
a. 对应式结构。
b. 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二、论述题
4. 简评黄自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和成就。
【答案】(1)艺术特征
①曲调流畅优美,形象生动鲜明,技法运用细致周密,乐曲结构简洁严谨,并十分注意歌词语言与曲调展开、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高度结合。
②在一部分作品里,有意识对多声结合的民族风格做审慎的探索。
③多数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当时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和广大群众如火如荼的斗争存在一定的距离。
④音乐风格大多偏于严谨、内秀、精致、典雅,缺乏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2)成就
自1926年留学美国的三年间,共创作四首声乐曲、十首器乐曲,早期创作多带有习作性质,特别是对复调技术的掌握。回国后,忙于教学,音乐创作数量不多,且都是声乐作品。
①合唱作品: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1931年)、《旗正飘飘》(1932年),无伴奏男声四部合唱《目莲救母》
(1929年)。
②艺术歌曲:为中学生谱写的艺术性独唱曲有《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卜算子》等。为音乐会演唱创作的艺术性独唱曲有《春思曲》《思乡》和《玫瑰三愿》。
③独唱歌曲:为电影故事片《天伦》所写的主题歌《天伦歌》是当时颇有影响的、篇幅较大的、音乐语言比较亲切动听的独唱歌曲。
④学生歌曲:较有影响的有《西风的话》《雨后西湖》《燕语》《本事》《睡狮》《秋郊乐》《踏雪寻梅》等,大多是他为编撰《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而创作的。
⑤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
5. 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 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
【答案】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
(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这个阶段,以上海的电影歌舞界为中心所掀起的“不思亡国恨、沉醉于个人享乐”的浊浪,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2)另一方面,一些进步音乐家在沦陷区仍坚持进步的音乐活动。1935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哈尔滨口琴社”。该社在1935年底和1936年1月先后举办了两次带有爱国宣传的音乐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乐曲《战场月》; 第二次演出了以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作品的改编曲音乐会,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个别音乐家也曾创作过一些隐含抗日要求的作品,如张霄虎在1940年所创作的歌剧《木兰从军》和1945年春创作的交响诗《苏武》,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在敌伪的“国立音乐院”内以李德伦、瞿希贤等为主的进步学生,向敌伪势力开展了一些斗争,以及沈湘等曾公开抵制敌伪音乐院企图组织为日寇侵略军捐献飞机的音乐会,而被校方无理开除等等。
因此,评价在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些成为为日伪统治者工作的“汉奸”“亡国奴”,然而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沦陷期间,以音符为枪杆,用音乐号召战十反对日本侵略者,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鼓舞人民大众的坚强斗争意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