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外音乐史研究(同等学力加试)之西方音乐史简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画展览会》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1874年观看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有感而写,对其中的十幅绘画进行了描写,如“侏儒”“牛车”“未出壳的小鸡芭蕾”“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等,全曲由一个“漫步”主题贯连,也表达了观者的感受。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使之名遐世界。
2. 《埃莱克特拉》
【答案】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的歌剧。由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根据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剧作撰写剧本,剧情为: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女儿埃莱克特拉与其兄弟共谋,将拭夫的母亲克莉泰姆内斯特拉与情夫杀死,为父亲报仇,事后埃莱克特拉狂舞而死。歌剧大量使用不谐和音与近于无调性的和声语言,预示了20世纪的某些技法。
3. D. 斯卡拉第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 斯卡拉第之子。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4. F. 库泊兰
【答案】17~19世纪法国键盘乐音乐世家中最著名者,世称“大库泊兰”,生前在凡尔赛宫任皇家答:管风琴师,创作了键盘乐曲、器乐重奏及教堂声乐。他的200多首羽管键琴曲组合成27套组曲,技巧娴熟、精致动人,部分有引人人胜的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他还写作了最早的论述演奏法的理论书《羽管键琴演奏艺术》。
5. 斯美塔那
【答案】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奠基人。创作有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和歌曲等。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里布舍》是捷克民族歌剧的杰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热烈讴歌了爱国主义情怀。
6.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
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二、简答题
7. 简述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柴科夫斯基(P .Tchaikovsky ,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许多音乐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以旋律优美动人著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不寻常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二十二岁时才开始学习音乐,并且生活十分困难,一位富孀玛·梅克夫人给予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才使他的创作生涯得以维持。
(2)代表作品:
①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庄严序曲1812》《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②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③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④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
⑤钢琴作品:钢琴小品曲集《四季》。
(1)艺术成就:
①在芭蕾舞音乐方面:创作了形式完美、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经典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使舞剧音乐交响化、戏剧化,为俄罗斯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在音乐的个性特征方面:他的音乐极富动人的抒情性,又有强烈的戏剧性; 抒情性体现在旋律优美动听、配器绚丽多彩上; 戏剧性则体现在强烈情感所带来的音乐震撼力。他善于把对美的憧憬与对恶的抨击交织在一起,进行戏剧化的渲染,构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冲击力,如《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③在音乐技法的运用方面:采用长气息、单一反复和伸缩抒情的乐句; 节拍稳定规整; 节奏具有舞蹈性特征,常用五拍子,使音乐生动而富有活力; 和声基于西欧传统,偶尔出现半音化和声; 乐队织体注重色彩编配; 巧妙地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两欧的作曲技法融为一体,造就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
8.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对西方音乐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
(2)古希腊艺术巾所提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悲剧”),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蓝本。
(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
(4)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是在“和谐论”
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的前身。
(5)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赦令》,使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9. 简述法国“六人团”及“三人团”的艺术成就。
【答案】(1)“六人团”(Les Six)的由来:
在1917年以后的法国,有六位青年音乐家经常以“新青年”的名义在一起举行音乐会,他们希望法国的音乐走一条明快、活泼、简朴的新路。1920年法国音乐评论家亨利·科莱写了一篇题为《俄国的“五人团”与法国的“六人团”》的文章,其中“六人团”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共识,并由此流传开来,这六人分别是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这就是“六人团”的由来,不过他们作为一个团体的时间不长,由于志向和美学趣味上的差异,不到三年就分道扬镳了。
(2)“三人团”的由来:
“三人团”是在“六人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几年后,“六人团”的六人发展各不相同:迪雷不久就放弃了音乐,回到农村; 泰莱菲蕾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再出现了; 奥里克的兴趣转向了电影创作。最后,留下米约、奥涅格和普朗克三人,他们成为20世纪法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史学中又把他们称为法国“三人团”。
(3)“六人团”人物简述:
①奥涅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瑞士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他的音乐生活一直没有割断与德国音乐的联系,曾提出以巴赫为伟大榜样; 他经常采用巴赫式的复调音乐进行创作,其作品带有德国音乐特点,同时从格里高利圣咏、爵士乐、十二音体系等多种音乐风格中吸取养料,音乐始终有调性,雄浑、热情,充满动力感; 正因如此,他被视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管弦乐曲《太平洋231》, 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大卫王》,《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很有新意)、《第五交响曲》等。
②米约(Darius Milhaud, 1892~1974),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他的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总体上倾向于抒情风格; 旋律常采用类似流行音乐的简单纯朴的音调; 节奏一般很规整,常常带有强烈的切分音,与南美民间音乐有关; 和声具有多重叠性; 多调性是他的音乐最显著特点之一。代表作品:管弦乐《屋顶上的公牛》《巴西的乡愁》,舞剧《世界的创造》等。
③普朗克(F.Poulenc ,1899~1963),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音乐风格兼收并蓄,但仍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主要以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强,穿插了20世纪和声的不谐和因素,音乐中含有优美、诙谐和J 凋怅的情感表达。代表作品:舞剧《母鹿》,《小提琴奏鸣曲》等。
④迪雷(L.Durey , 1888~1979),法国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早期音乐含有新古典主义音乐因素,1945年后按照共产主义艺术观念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木管曲《困扰》(1920),清唱剧《长征》(采用毛泽东诗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