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外音乐史研究,(跨专业加试)之西方音乐史简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题变形

【答案】李斯特在交响诗中运用的主题发展手法,即一部交响诗中所有主题皆来源于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作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2. 勃拉姆斯

【答案】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追随古典传统,坚持写作无标题的纯器乐音乐,主要创作成

就体现于4部交响曲和24首室内乐作品,风格含蓄内省。还写有大量艺术歌曲、合唱曲和钢琴曲。

3. 潘德列茨基

【答案】波兰作曲家,1959年因获青年作曲比赛一等奖而出名,成为二战之后波兰最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对音色运用有丰富的想象力,最早尝试在音乐中加入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非乐音,《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以出色使用音块手法而著称,其他代表作还有《路加受难曲》、《晨祷》等。

4. 大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梅耶比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5. 游吟诗人

【答案】中世纪的贵族阶层诗人音乐家,发源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南部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游吟诗人称为“特伦威尔”。他们写作单声部世俗诗歌,内容常是爱情、时事评判和英雄史诗,运用田园恋歌、破晓歌、挽歌、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等体裁写作。德国的游吟诗人称为“恋诗歌手”

6. 奥克冈

14首弥撒曲包括【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乐派作曲家。作有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定

旋律弥撒”和“自由弥撒”,后者如《任意调弥撒曲》; 经文歌确立了四声部规范,尚松多采用宫廷回旋诗形式。奥克冈在弥撒曲和经文歌中运用卡农技巧,是他独具匠心的地方。

二、简答题

7. 简述布里顿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本杰明. 布里顿(B.Britten , 1913~1976),英国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后活跃在英国乐坛上的重要作曲家。

(2)代表作品:

①器乐作品:《小交响曲》《简易交响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组曲》《大提琴交响曲》等。

②歌剧与声乐作品:歌剧《彼得. 格莱姆斯》,室内歌剧《卢克莱修受辱记》《旋转的螺丝》,宗教寓言剧《浪子》,合唱《春天大合唱》《战争安魂曲》等。

(3)艺术成就

①在歌剧与声乐套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严格遵循19世纪艺术风格,调性明确,民族风格浓郁,富有生活气息。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便是该风格的杰作。

②他对传统及当代作曲手法运用自如,作品既专业又通俗,体现了兼收并蓄的风格。善于寻找恰如其分、简单易记的旋律,是少有的几个能贴近听众想像力,唤起听众热情的作曲家之一。

③既为专业表演艺术家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也为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为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创作的《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交响曲》,为业余爱好者而作的著名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

8. 十二音音乐的来源、含义及代表人物。

【答案】(1)来源:

十二音音乐(twelve-note system,德:zwolftonmusik )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种作曲方法,也称十二音体系,它是传统调式与和声体系不断扩展的结果。奥地利作曲家豪尔(Josef Matthias Hauer ,1883-1959)等人最早使用十一音技术,而真正将十一音技术发展成体系的是勋伯格,以他的《五首钢琴小品》(0p.23), 《小仪曲》(Op.24)和钢琴《组曲》(Op.25)作为诞生标志。

(2)含义:

十二音音乐作曲法:作曲家预先设置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列(basic seriah,缩写为BS 或B ),并以原型prime (P )及其三种变形:逆行retrograde (R ),倒影inversion (I ),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 (RI )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这些音列通过音高移位(每个音列都有48个关系密切的音高序列)、节奏变化等方式进行展开。它的基本原则是: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取消传统大小凋体系的音级功能差别。具体写作中应遵循下列规则:①每一个音必须在其余11个音都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防止调性的出现,但允许震音、波音、辅助音的短暂重复; ②避免三和弦进行,以免引起调性感; ③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 ④在序列中小过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3)代表人物:

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

9. 简述霍尔斯特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霍尔斯特(G.Holst , 1874~1934),瑞典裔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与威廉斯一起成功地发展了本民族音乐语言,使英国音乐在20世纪得到兴旺发展。

(2)代表作品:

①管弦乐:《行星组曲》《萨默塞特狂想曲》《贝尼. 莫拉组曲》《圣. 保罗弦乐组曲》等。 ②歌剧《十足傻瓜》《在野猪头酒家》《流浪学者》等。

(3)艺术成就:

①对复兴20世纪英国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在受到民歌以及伯德和维尔斯克牧歌传统影响的同时,还受到英国殖民地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常与古文化相结合,塑造一种神秘色彩,《行星组曲》就是这样一首独辟蹊径的著名作品。

②作品中常出现5拍子和7拍子,在乐队编制上常用大规模的乐队与合唱,以造成宏大的音乐效果,晚期作品在和声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有多调性的倾向。

10.古希腊的“四音音列”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总结出四音音列音阶体系和它们的变体形式,以当时古希腊几个重要部落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分别是:多里哑(Dorian )、弗里几亚(Phrygian )、利底亚(lydian ),在变体形式中以前缀“hypo ”表示“副”或者“下”的含义,以前缀“mixo ”表示“混合”的含义。

(1)古希腊四音音列调式: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

(2)结合两个相同性质(相同音程结构)的四音音列,便组成了一个八度音阶(除混合利底亚外):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la sol fa m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sol fa mi re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fa mi re do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mi re do si

(3)把上述音阶移位,便产生了四种变体:

下多里亚(Hypodorian ):la sol fa mi-re do si la

下弗里几亚(Hypolydian ):sol fa mi re-do si la sol

下利底亚(Hypolydian ):fa mi re do-si la sol fa

下混合利底哑(Hypo-Mixo.Lydian ):mi re do si-la sol fa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