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出版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压膜

【答案】压膜作为封面制作的一种方法,是指在封面上包裹一层薄薄的塑料,封面的字迹、图案等都可以透过它显露出来。平装和精装都可以采用塑料压膜方式,它可起到对书刊封面的保护作用。

2. 社办期刊

【答案】社办期刊,是指出版社或出版行业自办期刊。出版社社办期刊的优势在于:①出版社资源优势互补;②为出版社发现和挖掘作者;③发挥广告优势,扩大本社出版物的发行;④树立出版社的形象,提高出版社的社会地位等;⑤优化出版产业结构,集约化生产,形成整体效应和综合功能,成为出版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期刊产业化的发展。

3. 公开更正原则

【答案】公开更正原则是新闻媒体报道必须遵循的准则之一,即媒体报道失实须公开更正。

,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规定》明确要求,新闻机构须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

4. 出版物市场的收藏需求

【答案】出版物市场的收藏需求,是指以满足读者的收藏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消费需求。收藏消费的主体多为团体读者,尤其是图书馆、档案馆等团体单位,因其积累文化的基本职能所决定,购买图书必须坚持完整性、系统性原则,为了保证其藏书的完整配套,一些即使目前无人阅读的图书,也必须要购买。个人读者中,收藏消费也己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5. 前言

【答案】前言又称为序言、引言、出版说明、叙记、编例、凡例、编者的话等。对一般图书而言,前言并不是严格规定必须要有的,但很多图书还是非常重视前言的撰写;对工具书之类的图书而言,前言撰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图书的前言由作者或熟知作者的人撰写,内容主要是介绍图书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情况、图书的价值与社会影响等,也会有出版者对一本书的版本来源、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以及内容价值等做出说明,它们都是对正文的补充。

6. 边际成本

【答案】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増加一个单位,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7. 三次文献

【答案】三次文献,是指在一次和二次文献基础上综合分析、重新编写而成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专题述评、综述、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书目、索引指南等。

8. 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答案】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是鲍尔-罗克希与德福勒提出的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模式之一,该模式是将传播看成是一个自发调节的社会系统,“显示了社会、大众媒介、受众、效果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鲍尔-罗克希与德福勒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将传播效果分为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在认识上,能“产生与消除分歧,形成态度,设置议题,扩充人们的信仰体系,阐明价值”;在情感上,能“产生恐惧与担心,增加与减少信心”;在行为上,能“使活动或不活动,形成与解决问题,影响或者提供行动策略,引发利他主义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指出了特定传播系统的社会性,分析了社会、大众媒介、受众、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简答题

9. 按照购买力性质划分出版物市场,你认为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案】以出版物市场购买性质划分,可将出版物市场主要划分为消费者市场和出版物组织市场。

(1)消费者市场

①消费者市场的含义

消费者市场,是指由读者和消费者个人购买出版物、供个人使用所组成的出版物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市场的购买力不断上升。

②消费者市场的特点

在研究出版物消费者市场特征时,应该注重购买行为的研究。读者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实现需要几个条件共同作用,即读者和消费者首先要有购买的愿望,还要有购买的决策权,最后还应有购买的能力,只有这三者实现统一,购买行为才能实现。出版物消费者市场一般具有读者和消费者成分的复杂性、购买目的和心理的多变性、使用决策和购买行为的相对统一性、出版物需求种类的多样性、购买时间上的灵活性、购买行为的多次性等特征。

(2)出版物组织市场

①出版物组织市场的含义

出版物组织市场,是指以中间商、各类政府组织、机构团体为购买者构成的市场。组织市场

主要可以分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组织、机构团体市场。中间商市场实际上是由出版物分销渠道构成的市场。

政府组织和机构团体市场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和机构团体使用自身的经费购买出版物,以供其成员或社会公众阅读的出版物市场。市场中政府干预的力量无处不在,尤其是到了“确定竞争规则并决定竞争参与者的程度”时,其影响更是巨大。政府也是最大的买主之一,政府对外政策是影响市场向外延伸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出版物组织市场的特点

它最重要的特征是购买行为实现的复杂性。政府组织和机构团体在实现出版物购买时,其使用者、决策购买人和购买者往往是相互分离的,有时在做出购买决策时,还需要有倡议者和影响者。倡议者提出购买出版物的意向;影响者对最后的购买决策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决策者做出最后购买出版物的决定。一般情况下,倡议者和影响者没有直接购买出版物的决策权,但对购买决策都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

出版物政府组织、机关团体市场的特征还有:购买时间相对集中。它不像出版物消费者市场那样购买时间灵活多变、购买次数较多,它受政府组织和机关团体的经费拨款、经费使用规定、业务培训等的限制,也受出版物分销渠道运营机制的影响,购买时间较为集中,上半年出版物购买较多,也有下半年突击购买的,但每次的购买量一般都很大,购买力随购书经费的多少而波动。政府组织、机关团体自身的变动性很强,购买出版物的经费也随财务变化的情况而变化,购买出版物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类图书馆、情报所、研究机构等受其自身目的、功能、任务等的影响,在出版物购买上还要求系统和全面。

10.我国对出版人员的任职资格有哪些规定?

【答案】我国对出版人员的任职资格的规定主要有:

(1)职业准入与岗位准入

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凡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或装帧和版式设计(即技术编辑)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在各类出版单位(包括报纸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内承担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简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规定级别的职业资格,持有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这即是我国出版行政管理中“职业准入”制度的基本要求。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是国家对出版业从业人员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认定,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高级资格三个级别。

初级资格是可以从事出版专业工作的“入门”条件。凡取得初级资格者,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职务。

中级资格是出版专业一些重要岗位工作的必备条件。凡取得中级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受聘担任责任编辑(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职务,并在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后,上岗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或责任校对、责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