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53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何说“拉美文学的爆炸”是“寻根”与“移植”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2. 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答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

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2)普希金作品被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电影等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莫扎列夫斯基、齐亚甫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勃拉戈依、梅拉赫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

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综上所述,可以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3. 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答案】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也是首次全面体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纯熟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是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

(1)“对位式结构”的艺术风格

《喧哗与骚动》颠覆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模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奇特。福克纳曾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姑娘的故事”,凯蒂实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通过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看法与回忆,塑造出更为饱满和立体的人物形象。福克纳相信:“间接叙述能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作品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现出凯蒂的“姿态与阴影”,并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这种从不同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手法,也叫“对位式结构”。

(2)意识流手法的纯熟运用

在小说中,福克纳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他三部分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有特色,不仅能够体现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借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与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媲美。

(3)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

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全书四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曰、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效果。

(4)成功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手法,并把这种手法同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由于运用得十分巧妙,虽然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叙述同一

事件,却没有造成重复之感。相反,四个不同的视角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更具立体感,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流露也变得格外充分,显得更加自然。在意识流手法上,福克纳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前三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他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更加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处于这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出来的,増强了作品的客观效果。

(5)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

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植根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并善于运用南方方言,尽管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谨规则,但是生动形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句子也不同凡响,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进一个句子中去,所以叠床架屋、宛若迷宫,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

4. 《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作品中的“幽默”为什么是“黑色”的?

【答案】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二战为背景,整部小说充满作家特有的机智和幽默,但也让人感到心酸和恐惧,被看做是黑色幽默的代表性作品,为后现代主义的一部经典名作。

(1)小说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地中海某海岛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人公尤索林上尉出于求生本能,渴望完成飞行任务后回家,但是被长官人已解释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使他非常失望。小说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辛辣地讽刺了美军方的官僚和愚昧。小说在写法上摒弃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没有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但透过这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中,可以认识到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无法逃避的恶毒逻辑规则的代名词,走入了人们的交际语言。

(2)小说的幽默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笑,而读后又掩卷沉思

《第二十二条军规》自始至终表现了一种很强的幽默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笑出声来,但读后又掩卷沉思。整体上看作品的幽默是围绕“第二十二条军规”来展开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充满了幽默。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军规,它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圈套。在尤索林希望通过申请停止飞行时,第二十二条军规让他根本无法申请,因为他假如申请了,就说明他头脑清醒,他就应该再上战场。但是如果他不害怕飞行,又说明他神经有问题,因为他面临危险时不知道害怕是精神失常的表现。只有深深懂得幽默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这样的幽默实际上是一种尖锐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