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国新诗研究所626文论与写作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答案】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也是首次全面体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纯熟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是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
(1)“对位式结构”的艺术风格
《喧哗与骚动》颠覆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模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奇特。福克纳曾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姑娘的故事”,凯蒂实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通过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看法与回忆,塑造出更为饱满和立体的人物形象。福克纳相信:“间接叙述能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作品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现出凯蒂的“姿态与阴影”,并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这种从不同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手法,也叫“对位式结构”。
(2)意识流手法的纯熟运用
在小说中,福克纳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他三部分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有特色,不仅能够体现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借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与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媲美。
(3)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
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全书四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曰、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效果。
(4)成功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手法,并把这种手法同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由于运用得十分巧妙,虽然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叙述同一事件,却没有造成重复之感。相反,四个不同的视角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更具立体感,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流露也变得格外充分,显得更加自然。在意识流手法上,福克纳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前三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他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更加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处于这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出来的,増强了作品的客观效果。
(5)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
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植根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并善于运用南方方言,尽管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谨规则,但是生动形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句子也不同凡响,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进一个句子中去,所以叠床架屋、宛若迷宫,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
2. 怎样理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说?
【答案】(1)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他的戏剧和诗歌创作,都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四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后世的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高不可及的感叹。比如歌德就曾经告诫埃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他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更集中表述了后人对莎翁既崇拜又难以彻底解读的复杂心境。20世纪的T.S. 艾略特也认为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2)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活动,构成了“莎士比亚问题”
莎士比亚的作品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就已经基本上是其剧作的全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却没有太多的记载。也许正是因此,始终有人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存在过。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莎士比亚问题”。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普通的欣赏者,都可以看到一个“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但是后世西方的喜剧创作,事实上更多效法的是莫里哀,而不是莎士比亚。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确实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精神氛围相关,而那氛围,已是不可重复的。
3. 世俗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案】(1)骑士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骑士文学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也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西欧到了十一二世纪,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这种情况使他们要求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还要有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自己阶级意识的文化。
这种封建主阶级的文化,在他们的文学——骑士文学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②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在艺术方面受到民间诗歌很大影响,但内容则是描写骑士们的“风雅的爱情”,主要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骑士抒情诗数量很多,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③骑士抒情诗注重心理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对后来欧洲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由于骑士抒情诗全都是歌颂“风雅的爱情”,后来流于千篇一律。不过它和宗教文学不同,写的是现世的生活,而且注重心理描写,语言也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这些对后来欧洲诗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一般都比较长,内容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写他们为获得荣誉和博得贵妇人的青睐,除妖驱魔、降龙伏虎,进行各种冒险的事迹;有时也写他们为了护教而征讨异教徒。骑士叙事诗缺乏历史或现实上的根据,大多出自诗人的虚构。诗中的离奇情节和冒险精神,同十字军东征时的宗教狂热和阿拉伯传说的影响有关,但根本原因是由于骑士精神脱离实际。所以,骑士文学作品就只能在虚幻的故事中表现骑士精神。
(2)城市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
10世纪至11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最富于现实性,语言也极其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像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都是新的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城市文学的内容一般都是讽刺性的,讽刺的对象是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特别是教士经常成为嘲笑的对象。也有的城市文学作品以赞扬市民和农民的机智为内容。
②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
关于列那狐的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大约在9世纪至10世纪时,法国广泛流传着动物故事。12世纪后,形成一批以狐狸为中心形象的故事诗。14世纪中叶,它们又被连缀成三万多行的长篇巨著,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列那狐故事》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形象描绘,反映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种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中另一部重要作品。长诗分上下两部,分属两个不同的作者,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倾向。上部是骑士文学的仿作,用隐喻的手法写一个爱情故事。
③市民抒情诗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13世纪以后,市民抒情诗也出现了,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吕特勃夫和维庸。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