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53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50年代后苏联文学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答案】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出现了明显的转折。1954年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开创了文坛的新局面,活跃了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重新提出“写真实”,并发展为“积极干预生活”的口号,有针对性地破除了“无冲突论”。这些都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同年发表的爱伦堡中篇小说《解冻》,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得以出版。

(1)农村题材的小说

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特写《一个农艺师的札记》(1953)、田德里亚科夫的小说《女婿》以及尼古拉耶娃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作品,大胆冲破禁区,触及农村存在的迫切问题,如影响农业生产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更加关心人等要求。

(2)战争题材的小说

战争题材的小说,由肖洛霍夫《人的命运》的发表而开始了战争小说的“第二次浪潮”。它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他们以亲历的见闻为素材,用逼真的细节描绘战场特别是前沿阵地的情景,如实地表现士兵和下级军官在战壕中的心理状态,不但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精神,也表现了怯懦和惊慌心理,被视为“战壕真实派”。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巴克兰诺夫的中篇小说《一寸土》、贝科夫的中篇小说《第三颗信号弹》、邦达列夫的中篇小说《营请求火力支援》和《最后的炮轰》等。

(3)描写劳改营、否定斯大林的作品

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先后提出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强调“一切为了人”的口号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描写劳改营、否定斯大林的作品,如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等。这类作品引起评论界的争议和批评。与之相反,有的作家反对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便以作品来为社会主义声辩,突出的如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和《州委书记》,歌颂普通工人以及基层干部。争论最后导致了以柯切托夫主编的《十月》杂志和以特瓦尔多夫斯基主编的《新世界》杂志的长期对立,互不相让。

(4)“全景图”或“史诗性”的作品

围绕“解冻文学”的争议平息下去之后,文学创作转向反映重大事件的长篇巨著,出现一批“全景图”或“史诗性”的作品,如西蒙诺夫在20世纪70年代最终完成的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它描写1941年6月德军突然袭击、入侵苏联,到1944年夏天苏军最终把德国侵略军赶出国境的全过程。这是从“战壕真实”发展到与“司令部真实”相结

合的“全景图”。它不但从时间上包括事件的全过程,而且从空间上包含了从前沿到司令部、从士兵到统帅活动的全景。这类长篇小说还有恰科夫斯基写列宁格勒抗击德军包围的《围困》以及斯塔德纽克的《战争》等。

(5)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品

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变化。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五个感人至深的女兵形象,贝科夫六部战争题材的中篇小说和邦达列夫中篇小说《热的雪》里的英雄人物,既具有英勇顽强、情操高尚、责任感强的英雄精神,又“富有人性”,充满“人情味”。

(6)道德题材作品

进入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题材的作品都贯穿着道德主题,它们提出社会问题,暴露痼疾,旨在引起“疗救的注意”。比较突出的道德题材作品如特里丰诺夫的中篇小说《滨河街公寓》,揭露新产生的野心家和两面派是如何钻营和向上爬的。利帕托夫的长篇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特权造成了新时代的“多余人”。同时有大批作品揭露人们自私贪婪、不择手段地追求钱财、破坏法制、践踏公共道德准则。如特里丰诺夫的中篇《交换》、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顿巴泽的长篇《白旗》、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和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和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等。

20世纪80年代初还出现了诸如邦达列夫的《选择》和《人生舞台》、冈察尔的《你的霞光》等有影响的作品,但因社会动荡,作家们无心笔耕,新作寥寥。而发表以往遭禁的作品并予以重新评价则成为一个热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2. 简述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论的要义。

【答案】“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独创的一个戏剧术语,是他的叙事式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效果”就是在舞台上要把人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为达到这目的,布莱希特从编剧、导演、表演,甚至舞台美术及音乐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主张。布莱希特认为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舞台有可能把叙述的因素纳入戏剧表演的范畴。他写的戏剧往往不分幕只分场,每场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在结局和人物上与整体有关系。

(1)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演员应该把自己理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演员演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致使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体验的各种情感,和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样就会使观众丧失理性的

思考能力而处于一种幻觉状态。

(1)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

在舞台美术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但对一些能说明时代和人物特

点的服饰和生活小用品等道具却要求细微、真实。至于舞台布景,布莱希特要求“景为戏用”,布景要说明剧本的内容,甚至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因为布景太真实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为提醒观众他们是在看戏,他主张演员可以戴假面具,也可当着观众的面换衣服。对于灯光的应用,他要求用白色的光以突出人物,并使之具有层次感、雕塑感。他认为若用半明半暗的灯光制造气氛,往往会使观众昏昏欲睡而失去理智批判力。

(2)布莱希特在音乐上不求优美动听

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不求优美动听,免得观众因陶醉而神思恍惚。为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布莱希特还发明了半截幕,在每场开演前把即将演出的场次、标题、内容等事先映在幕上告诉观众。在剧本演出时常常配有解说员,甚至演员可以和观众当场对话。凡此种种,其目的就是要阻止观众产生幻觉,激动感情。布莱希特极力用各种手法要观众成为一个“审视者”,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

3. 何谓“托尔斯泰主义”?

【答案】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4. 如何理解萨特是“时代的见证人”?

【答案】(1)萨特作品为时代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萨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复杂的作家之一。我们不会同意他的全部哲学观点,也不认为他已指出了拯救社会的道路。但是,和历史上的大作家们一样,他以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正如法国理论家加洛蒂所指出的:“萨特首先立意要使自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认真的见证人。他道出了我们时代的混乱状态,也表明了要摆脱这种状态的意志。”

(2)萨特是法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萨特一生追求自由和正义,他酷爱自由,鄙视一切权威。创造、超越、追求真理是他一生奋斗的动力。他揭示世界的荒谬性不合理性,同时鼓励人们面对荒谬,正视现实,进行自由选择,自我创造,从而获得自己的本质,自己的价值,从而也改造这个混沌的世界。萨特的一生证明,他是一个挺身而出、捍卫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战士,是一个永不安于现状的真理的追求者。他的思想一度成为西方世界的精神支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存在主义的一代宗师这个称号对萨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