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53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以《伪君子》为例说明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点。
【答案】《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前后写作五年,修改三遍,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其创作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成功的间接描写
《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答尔丢夫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划出答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
《伪君子》出场人物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尔丢夫作为喜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的伪善行径,把全剧的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迟主人公出场时间,便会剧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结构严谨精巧。
(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
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着重刻画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如答尔丢夫标榜不近女色,见到桃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但一听到欧米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她就来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但对自己的恩人,却既想霸占妻女,又想谋财害命。
(4)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作者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法则,在有限的时空内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同时,又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还大量吸收了民间闹剧的表现手法,如家人争吵,桌下藏人等。这样全剧就显得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
(5)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桃丽娜的语言犀利、明晰、朴素、生动,处处显示她的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答丢夫的语言则是矫饰、造作,竭尽堆砌辞藻之能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进行诡辩。人物的语言风格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物性格的表现。
2. 如何评价古典主义理性原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有其进步意义
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说过:“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
芒。”这里所说的理性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认为:人人都有判断事物、辨别真伪的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有其进步意义。
(2)古典主义理性原则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笛卡儿还主张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笛卡儿的哲学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也代表了从混乱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他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者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加以谴责,或对不合理性的封建思想、风俗礼教加以嘲笑。古典主义这种崇尚理性的特点,要求创作有规范,要求作品思想明晰,描写逼真,构思精密,语言规范,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然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3. 艾特玛托夫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
【答案】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清新优美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1958年发表成名作《查密莉雅》。小说写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亚尔而私奔的故事。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永别了,古利萨雷! 》标志着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山村的现代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深入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加强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民族典型——老牧民的形象。塔纳巴伊一生勤劳,性格耿直,不被贫穷困难的环境所吓倒,更不怕强权压迫,区委特派员的威胁也不能令他弯腰,即便被开除出党,也没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由此,足见这篇小说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作者目光的敏锐和艺术的胆识也得到了体现。
(2)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写实性与假定性手法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始,艾特玛托夫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反映这个倾向的代表作是《白轮船》。这部虚实结合、真假相伴、半是小说半是童话的作品,意在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孩童的爷爷所讲长角母鹿的故事,只是“善”、“恶”观念之所寄;而土霸王阿洛斯古尔为非作歹的行径,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花狗崖》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它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情节,写了巫师、鬼魂、恶魔、水妖、美人鱼,并将主人公死后神化。这个时期的倾向是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方法显得复杂和多样。
(3)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有了新变化,代表作品为《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又名《布兰内小站》。小说背景是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工人叶吉盖带着六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为老工人卡赞加普送葬,情节就是他在这一天途中所作的回忆和随想。而这种思绪则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复活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重现了历史的烟云,来往于天上和人间,所以小说的容量极大,正所谓“一日胜似百年”。
总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方式和手法多样,很少雷同,尤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普遍赞誉。他的中篇作品无一例外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有的还被改编成歌剧、小歌剧或芭蕾舞剧。他的绝大部分作品迄今已译成七十多种外文,包括中文。
4. 论述“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1)“狂飙突进”运动提倡民间文学,强调文学的民族特色,要求文学作品自然、朴实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它具有激烈的反叛精神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它与启蒙运动的反封建方向一脉相承,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崇尚感情,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叛精神;它歌颂自然,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相结合;它崇尚天才,要求个性自由,冲破一切束缚;它提倡民间文学,强调文学的民族特色,要求文学作品自然、朴实。
(2)“狂飙突进”运动使德国文学出现了崭新局面
但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的限制,这场运动没有发展成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不久就低落下去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大都是青年人。年轻的歌德和席勒都参加了这场运动。赫尔德尔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和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