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622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横向研究
【答案】横向研究又称为横剖研究,它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横向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总体的横截面进行了解,它也可以用来分析和比较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总体中的不同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复相关分析
【答案】复相关分析是一种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它要求所有的变量都是定距以上层次的变量。复相关分析的统计值R 表不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它的计算是以两变量相关中的积矩相关系数二为基础的。复相关系数R 大小在0与1之间,越是接近1,表示这些自变量与这一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 反之,R 的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这些自变量与这一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弱。
3. 判断抽样
【答案】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这种抽样首先要确定抽样标准。由于标准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此法的运用结果如何往往与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实际经验以及对对象的熟悉程度有很大关系。
判断抽样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当研究者对研究总体的情况比较熟悉、研究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与技术十分熟练、研究的经验比较丰富时,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十分方便。
4. 流程图方法
【答案】流程图方法主要是指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很好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5. 定量研究
【答案】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又称量化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③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④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⑤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二、论述题
6. 试述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答案】定性资料是指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1)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具体地说,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查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研究者也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的与证据相适合。然后,研究者又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塑造。这种过程就被称做“连续接近”,因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循环,修改后的概念和模型几乎“接近”了所有的证据,并且这种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也更加准确。
(2)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这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提供了一只“空盒子”,研究者在资料中将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集中起来,去填满这只空盒子。当然,这种用来填满盒子的经验证据既可以是支持理论的,也可以是否定理论的。举例说明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主要表明理论模型是如何说明或解释了某种特定的个案或特定的现象。研究者所列举的主要是一个个案或一种现象的证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一种理论模型的“平行说明”,即研究者平行列举多个不同的个案,比如多个不同的单位、或多个不同的时间周期等,来说明这种理论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个案,可以解释或说明多个个案中的情况。或者反过来,研究者采用来自多个平行的个案的材料来共同说明某种理论。比如,一个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的研究者先发展出一种有关该现象形成原因或条件的分析模型,然后分别从甲地农村、乙地农村、丙地农村等不同个案中提供证据,来共同说明这一模型。
(3)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各种资料分析的中心过程。无论是对定量资料还是对定性资料都是如此。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J.S. 米尔提出了有关比较的逻辑方法。其中,他关于一致性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的方法,形成了定性资料分析中比较分析法的基础。实际上,实验研究中的比较也是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
根据具体的比较方式的不同,定性资料分析中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致性比较法和差异性比较法。
①一致性比较法。这种比较法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上,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其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作为结果的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如果某种被看作原因的特性不为所有具有共同结果的个案所共有,那么,研究者就将这种特性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所剩下的那种为所有个案所共有的特性则为可能的原因。
②差异性比较法。差异性比较法的原理比一致性比较法要复杂一些,理解起来也更困难。但它却比一致性比较法更为有力,可以说是一致性比较法的“双倍应用”。差异性比较法的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那些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相同,但在少数方面不同的个案; 然后找出那种使这些个案具有相同的原因和结果的那些特性,同时找出另一组在这种结果上与此不同的个案,即找出那些不出现第一组个案中的结果的另一组个案; 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比较两组个案,查找那些在不出现结果特性的个案中,也没有出现的原因特性。这种没有出现的特性就是结果的原因。
(4)流程图方法
流程图方法则主要指的是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很好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贝克尔在其所做的“成为大麻吸食者的过程”的研究中,采取的就是这种流程图的分析方法。这项研究试图概括出个人态度和经历的一系列有关变化,以解释吸食大麻的问题。作者所用的资料来自他们对50个具有不同背景的大麻吸食者的访问记录。这些访问把注意力集中于被访者吸食大麻的经历,探寻他们对于大麻的态度、实际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最后的概括是一系列态度变化的表述,这些态度变化是在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各种事例中发生的。正是在这些变化中,个人开始为取乐而吸食大麻。作者的研究报告展示了这一过程的一种流程图:研究结果的第一部分一一学习吸食大麻的技术; 接着第二部分一一学习领悟大麻的效力; 接着第三部分一一学会喜欢这种效力。研究者利用大麻吸食者自己对吸食大麻的陈述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从这些资料中建立了一种“成为大麻吸食者”的过程的理论。
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分析方法,都应记住一点:定性研究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结构,如果初步建立的分析框架、类别,甚至所研究的问题不符合收集到的原始材料,研究者可以随时进行修改。为研究结果做结论时应该注意材料之间的异同,避免为了使结论看上去完整精确而牺牲材料的丰富复杂性。定性研究在理论建树方面强调“扎根理论”,即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理论。如果前人建立的有关理论可以用来深化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可以借助于既存理论:如果这些理论和本研究的结论不符,研究者则应该尊重自己的发现,真实地再现被研究者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建立理论时,研究者也可以借助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不过,因此而下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之上,不能凭空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