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宏观调控

【答案】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计划以及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和增加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

2. 对外技术交流

【答案】对外技术交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技术交换活动。对外技术交流的发展是由世界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状况决定的,它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途径。对外技术交流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技术引进是指通过技术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等途径从国外获得技术。技术输出是指通过技术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等途径向国外出口技术。对外技术交流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主要内容。

3. 工资机制

【答案】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4. 产业技术政策

【答案】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引导、促进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直接的政策目标,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因此,产业技术政策也往往被看作是整个国家的技术政策。具体包括:

(1)产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性政策。即政府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具体规划和指导各技术进步主体的行为的相关政策。

(2)产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政策。即政府主持或参与旨在加速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各种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安排。

(3)产业技术进步的奖惩政策。为了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刺激和制裁政策,对民间科研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引进、扩散工作进行劝诱和鼓励,对技术进步迟缓者或缺乏技术进步具体规划和措施者实施经济惩罚。

5. 产业结构合理化

【答案】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化,导引经济增长过程呈稳态运行。具体的要求是:

(1)各产业问的素质协调。这是指相关产业间信息传递系统完备; 小存在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断层,产业技术创新的分布与扩散效果较符合其运动规律; 同时也不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否则就必然产生具有破坏性的结构摩擦。

(2)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和谐的相对地位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在不均匀前提下的差距适当,表现出它们之间有序的即主次分明、轻重缓急适宜的排列组合。

(3)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各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在时空上的联系实现的。

(4)供给与需求数量与结构协调。在需求正常变动而不是畸变的前提下,供给能较迅速地做出调整数量和结构的应变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使在时间和程度上衡量的供给失衡的损失最小化。这也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化的标志之一。

6. 承包经营责任制

【答案】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内容是“定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其具体形式有“两保一挂”、“递增包十”、“投入产出包十”、“工资含量包十”等等。其中最普遍的形式是“两保一挂”或称“两包一挂”,即企业包上缴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在实行承包制的条件下,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发包方,企业则成为承包方,后者以完成“两包”任务为条件,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取得经营自主权,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受到限制。在完成合同任务后,按照合同规定的基数和比例,向国家上缴利润和税金,剩下的利润归企业自主支配。在企业完不成上缴任务时,原则上要用过去积累的留利来补足。同时,在国家核定的工资基数的基础上,企业的工资总额随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的增减,按一定比例上下浮动。

7. 出口导向或出口替代

【答案】出口导向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导向战略的目的是通过

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来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并缓和国际收支的压力。出口导向战略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原来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 二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 三类是发展深度加工产品和高耐用消费品。出口导向战略肯定了对外贸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出口导向战略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依赖于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从而造成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并加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答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测量系统。国民经济核算曾有过两大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 ,是适应国家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包括社会产品生产、积累、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国民经济部门联系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以及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等。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核算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 ,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被各国认为是科学有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国际间普遍通行的核算体系。SNA 包括一系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账户,如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产业部门账户等。其中,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9.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新创造的全部价值即国民收入总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既是经济生活的组织协调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各类企业都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 个人既是与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生产活动和提供服务的企业劳动者,也可能是某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要在国家、企业、劳动者或某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所以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具体分解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具体分解有什么不同,最终都可以概括为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投资者财产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四个部分,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四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10.粗放型经济增长力式

【答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和低效益。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 在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 在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