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口菜饼子》
【答案】《一口菜饼子》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电视台1958年6月15日以黑白电视在演播室以直播方式播出。由陈赓根据许可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导演是胡旭、梅村,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全剧采取第一人称串讲了妹妹以一块枣丝糕逗狗,姐姐回忆起解放前一家逃荒之时姐妹因一块菜饼子退让,母亲却因为饥饿气绝而亡,妹妹痛悔不该忘去过去苦难的故事。
2. 大屏幕
【答案】大屏幕是指直观式彩电或背投式投影电视中的屏幕。通常,屏幕的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显示的要求,大屏幕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屏幕显示技术主要包括CRT 显示技术、LCD 显示技术、DLP 纯数字化显示技术、LCOS 显示技术、GLV 显示技术。大屏幕无缝投影显示的应用来源于指挥监控、视景仿真、立体影院系统,它是适应人们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的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增大画面、提高亮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 跳轴
【答案】跳轴是摄像术语。当拍摄运动物体时,运动物体和运动方向之间会形成一条虚拟的直线,称之为轴线。摄像机机位只能处于轴线的一侧,如果越过轴线拍摄,就会造成画面逻辑的混乱,称作跳轴或越轴。一般来说,电影的运动画面是严格按照轴线进行拍摄和剪辑的,但在某些艺术电影中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错乱情绪,有时候会用跳轴镜头来表现。
4. 春晚
【答案】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一般指中央电视台每年农历除夕之夜举行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央视春晚自1978年起开播,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2008年开始高清视频网络转播,近年来播出时长在5小时左右。春晚节日内容包括歌舞、小品等,形式活泼多样、雅俗共赏,是每年除夕之夜中国人民必看的节目,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央视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方面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各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主办类似的综合性文艺晚会,与央视春晚相比更具地方特色。
二、简答题
5. 简述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答案】(1)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
①在任何电视节目(包括纪录片)的制作中,其本质在于选择一一将眼前毫无结构和凌乱的
东西整理成形。这种选择的过程,必然带有整理者自身某种程度的“偏见”。
②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来自新闻价值本身。新闻选择的传统价值之一是“否定”,即反常的才是新闻,而媒介的时效性与“否定”价值的结合,会导致电视媒体上充斥着因新闻价值本身所决定了的“偏见”。
③电视节目为争取观众,必须利用大多数人可能认同的社会和文化经历的共同领域,而排除那些与大多数人社会文化经历和观点迥然不同的人;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群体、文化、信仰和态度的多样性就会逐渐减弱。这也是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之一。
(2)电视“偏见”的存在后果
电视“偏见”的存在后果,可能并不一定是“偏见”内容的本身,而是“偏见”形成的方法会逐渐影响观众的思维方式与想象力,并因此形成新的“偏见”,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6. 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手段在本质上发生了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答案】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手段在本质上发生了如下阶段的变化:
(1)符号化的信息形态
符号化的信息形态主要指文字。在广播电视技术出现之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若想将信息加以远播或广播,只能将原始信息物化为符号,这就是文字发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
文字是将信息符号化的形态,它的产生是人类试图超越口头传播的需要。文字产生后,传播突破了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 以文字形态进行记录和传播的信息,由于需要将现场的人本化信息(形象、声音、行为、动作等)进行符号的转化,其信息的损耗很大; 文字传播利用的以符弓代替人际的传播模式,在传播中经过了多次转化,读者所接收的信息与记者采访时所面对的生活真实有很大不同。
②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
作为信息传播形态,文字的历史最久远,这带来了两点优势: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一一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 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今保持着应有的地位。
③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
文字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的效果; 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 文字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
(2)声音
广播以声音为媒介。声音形态的信息载体广泛运用于电子新闻媒介中,声音的广播需要经过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正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特性的构成要素。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形态,其快捷、及时、简便的综合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是无与伦比的。
(3)画面
视觉感官一直是人类最渴望享有的获得信息的渠道。摄影技术诞生后,人类在信息采集中开始利用自己的视觉感官。
①静态画面。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作为静态画面为人类感官在大众传播中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突破一一人眼终于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生活形象。静态画面依附于印刷媒介,在传播中利用的是平面的、单一的视觉形象,传播时需要有文字的说明。
②声画分离的动态画面(电影画面)。电影画面是动态画面,它首先实现了画面由静止向运动的突破,能记录人的运动状态。但由于电影是机械时代的产物,受技术基础的限制,电影画面与其同期声在采集的过程中是分离的,所以,电影画面作为人类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声画合一的动态画面产生的初级阶段,具有过渡性质。电视出现以后,电视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声画的同步。
③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电视画面是以电子、数字等技术手段记录的与真实时空同步的生活原始形态的形象。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的感知特征:电视画面声画一体,即现场的同期声是其声源画面的一部分; 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7. 简述广播电视的特点。
【答案】(1)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点: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常由媒介机构组织来运作,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专业训练背景的从业者。广播电视更被认为是高技术、重装备的行业。
②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的受众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匿名性。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受众究竟具体是谁。
③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递迅速,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耐久性,每天旧的媒介内容会源源不断地被新的媒介内容所覆盖和取代,媒介传播的内容往往是速朽的,所以大众传媒才会格外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④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同,广播电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将远方的世界带到受众身边,能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和虚拟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模式。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化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每一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2)从一般意义的传播方式上看,广播电视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①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只要是信号可以覆盖的范围内,都可以收听和收看; 只要能够进行基本的人及沟通,就可以理解挂钩宁波电视传播的内容,甚至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单单通过电视图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传播的内容。
②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一方面是指无线电信号的传输速度很快,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可以实行媒介内容的同步传播与接受; 另一方面是广播电视在现场实况直播的情况下,能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发生发展、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
③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