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52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应用之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跳轴
【答案】跳轴是摄像术语。当拍摄运动物体时,运动物体和运动方向之间会形成一条虚拟的直线,称之为轴线。摄像机机位只能处于轴线的一侧,如果越过轴线拍摄,就会造成画面逻辑的混乱,称作跳轴或越轴。一般来说,电影的运动画面是严格按照轴线进行拍摄和剪辑的,但在某些艺术电影中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错乱情绪,有时候会用跳轴镜头来表现。
2. 直播
【答案】直播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分为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电视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其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优势。网络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电视直播显现的时空既有现在时又有过去时; 网络直播除具备电视的两大时空之外还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如同步的文字直播、图片直播、赛事直播、手机直播和比分直播等各种直播频道和样式。
3. 《奉献》
【答案】《奉献》由薛冰、张玉玺编剧,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1990年获“蜀秀杯”广播剧连续剧一等奖。剧情以石油工人土庆两代人为缩影,讲述石油工人们在家庭、爱情、生活等各方面遭遇的困难和波折,最终在渤海湾开发了优质大油田一一胜利油田。赞扬了为中国石油事业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4. 电视散文
【答案】电视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散文般优美的意境。电视散文将电视与散文联姻,催生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具有文学性,包涵浓郁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审美空间。同时它又具有电视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幕、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的即时互动效果。电视散文的代表作有温州电视台的《永远的廊桥》、四川电视台的《哑巴渡》等。
二、简答题
5. 简述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答案】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主要有:
(1)语言
广义上讲,凡是传达信息的形式一符号系统,都是语言。广播电视使用的语言指以语音为物质基础,以词语为构成要素,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表意体系。
①声音语言
声音语言是广播最主要的表情达意手段,也是电视传播重要的语言符号之一。广播电视声音语言的构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按照节目录制的方式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现场录制或直播的语言,和后期制作录制的语言。
②文字语言
对于电视而言,文字语言指的是在电视内容中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和阅读的文字内容,通常分为画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种。画内文字指的是画面拍摄到的文字内容; 屏幕文字主要指后期制作合成的文字。字幕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2)画面
①画面是电视最重要的特殊的传播符号。
主要依靠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色彩等造型元素和剪辑方式来形成叙事逻辑。
②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广泛使用,特技制作便捷程度提高,在电视画面上,一种独特的屏幕符号作为电视视觉传播元素的一种,作用己变得越来越明显,屏幕符号在电视传播中能对画面本身起到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
台标成为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屏幕符号,一般电视台的台标有以下几种形式:文字式台标; 字母组合式台标; 汉字式台标; 图案式台标
(3)音乐音响
作为广播电视重要的听觉类非语言符号,音乐音响也分为同期录制的现场音乐音响,和后期配制的音响或后期配乐两种。前者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现场摄录的,是对现场声源的还原和再现,是摄录设备现场捕捉到的真实存在的声音。后者是模拟的音响。
6. 论如何遏制电视媒体的“三俗”倾向。
【答案】电视媒体的“三俗”倾向是指电视文艺节目和电视剧方面的庸俗、低俗、媚俗倾向。要遏制这种倾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的政策指导:要积极发挥领导层面的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扶持、推广典型引路。多用引导的办法,少用行政的办法,团结、带领艺术创作人员,逐步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创作风气。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使广播电台、电视台两台合并达到资源统一整合、机制有机转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要加大内容生产力度,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鼓励创作反映现实题材的广播影视作品; 要按照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全面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以管理保导向、保安全,促改革、
促发展。
(2)要有开放的思想体系:要坚持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与世界文化接轨,广播电视文艺创作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向世界优秀的电视节目借鉴学习
(3)要扩大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产品质量的高低、价值蕴涵的多少、社会影响力的大小无不与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思想取向、聪明才智和具体运作密不可分。应该说,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作者队伍,才可能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自然,所谓高素质并非一个可以定量的固定标准,而只能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模糊概念,是集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的知识功底、文化艺术修养、思想智慧能力,还有选择、组织、操作能力和对节目未来效果的预见能力乃至使命感与责任感为一体的整体概念。电视媒体的“三俗”倾向与一些素质低下的媒体从业人员的推动息息相关,一些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争取收视率往往放弃了道德标准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流向庸俗。
(4)要制作灵活多样的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取决于观众对该节目的艺术性、娱乐性的接受度,多样化的节目形态能够促进各电视媒体之间的良陛竞争,也能让观众有更多选择,促进节目制作环境的优胜劣汰。
(5)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是相对于现在大部分电视节目的控制权仍然由政府部门主导而言的,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有利于活跃节目制作环境,促使制作者在竞争压力下创作更高质量的节目,从源头上抵制“三俗”的文艺作品被制作的可能。
7. 如何看待影视“韩流”现象。
【答案】对影视“韩流”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观众和传播学的角度来说,韩国的影视剧之所以能吸引本国观众,形成“韩流”现象,原因有两个:
(1)是韩国影视制作的精细,其剧作逻辑严密、引人入胜; 演员表演真实、演技好; 服装、化装、道具等细节到位,对于观众来说一部好影视剧的所有评价标准它们都做到了。
(2)是韩国影视剧在类型上的深度探索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以《杀人的回忆》和《熔炉》为例,两部影片都是根据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杀人的回忆》以警匪片类型为外壳,融合了悬疑、情感等元素,展示了极度压抑状态下的民警的心理。而《熔炉》因关注性侵幼童问题催生出了“熔炉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己经是一种成功。当然在电视剧方面,韩剧之所以风靡东亚,则是因为电视剧中大量的文化展示以及讲述的是灰姑娘梦想成真的故事,如《大长今》《豪杰春香》等。
(3)对于本国影视剧创作者来说,不应该对“韩流”感到恐惧或排斥,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借鉴这些韩国影视剧的成功模式,需要从中吸取经验,需要树立信心,以创作出更多更具本土特色的优质作品,“韩流”则不进自退。
8. 简述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答案】(1)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
①在任何电视节目(包括纪录片)的制作中,其本质在于选择一一将眼前毫无结构和凌乱的东西整理成形。这种选择的过程,必然带有整理者自身某种程度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