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2.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3.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4.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5.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6.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8.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

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张载的“太虚即气”

【答案】张载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1)气

在张载看来,宇宙的本体并不是佛道二教的虚、无,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不仅有形象的万物是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也是山气构成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聚散都不过是变化过程中的暂时状态。气有聚散,但是并无生灭,是永远存在的。

(2)太虚

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就其普遍性来说是“至实”的,“凡有形之物易坏,唯太虚处无动摇,故为至实。”就其有别于具体形器来说,气被称为“太虚”。太虚有两种含义:

①太虚是指气之本体,即其存在的本来状态;

②太虚是指广阔的虚空。

(3)太虚即气

张载认为,虚空和气是不能分离的,虚空只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即“虚空即气”。张载的气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太虚一气一万物。太虚之气聚为气,气再聚为万物。相反的过程也成立。但是这三者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存在状态。

10.简述王夫之的“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的思想。

【答案】“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在道器关系上坚持的思想。他说:“下天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1)王夫之认为,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道是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有器才能有道。器具有独立的存在,而道却必须依附于器才能存在。

(2)王夫之还从历史的发展变化角度指出,道是随器的改变而改变的。即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会的改变而改变的。道要因时制宜,适应具体的器物世界。

(3)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一种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要“与时偕进”、“趋时更新”。

11.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