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大学哲学系0102中国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3.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4.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

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5.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 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6.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7.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8.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能长久。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10.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答案】(1)“人副天数”

①内容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神权政治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董仲舒认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认为人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此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与依据。

②结论

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

(2)“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董仲舒重新树立“天”的权威,重新神化已经趋向自然意义上的“天”赋予“天”以神秘性和宗教性。同时将“天”人格化,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惟一来源;

②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但最终都受命于天;

③社会的伦理秩序是与阴阳五行相应合的,阳居矛盾的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

④董仲舒还用五行、四时来附会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

但董仲舒神化“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现实人间的政治生活中,即要为其“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等。

(3)“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①“尊君”

在“三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因此,论证“君权至上”是董子政治观中的核心思想。君权来自皇天所授,那么,君王就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双重权威:道德与天意。显然在“人理副天道”的理论构架中,君王成了贯通天人的中心环节。君王既然是“德作天地”、“皇天右之”的人间权威,那么“尊君”就是尊天、敬德的必然结论。

②“一统”

董仲舒借天意为中央一统天下服务,打击地方分离势力。他认为“一”是《春秋》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大一统”。不但要政治“一统”而且要思想“一统”。他主张“罢黝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