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2.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3.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4.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
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5.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6.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7.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8.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小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二、简答题
9. 简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策略方针。
(1)以“仁心”行“仁政”
①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由于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这之中贯穿了孟子以道德理想转换和提升现实社会政治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推恩原则:“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③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指出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只有爱民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认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民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统治者应该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一定土地使用权,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还应当轻摇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梯忠信”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3)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认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民心的向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
10.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答案】“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义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 “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 “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