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 什么是技能? 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其次,技能这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2)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

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②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与程序性知识也小能等同。

3. 教学媒体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教学媒体也简称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媒体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媒体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教学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印刷材料; 图示媒介; 照片媒介; 电子媒介。

②乔拉奇(V.S.Gerlach )等在《教学与媒介》一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五类:实物和人; 投影视觉材料; 听觉材料; 印刷材料; 演示材料。

③我国邵瑞珍教授(1988, 1997)则依据教学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把教学媒体分为四类: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④冯忠良,1992, 1998)认为,依据教学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把所有教学媒体分为两类五种:非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实物系统媒体,指实际事物现象,各种动植物与矿物标本,仪器,器材以及各种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事物现象等; 模象系统媒体,指真实事物现象的模拟制品,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影片、幻片等; 动作及表情系统媒体,指用以传递动作与情感经验的各种示范动作与表情动作。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口头言语系统媒体,指以口语作为经验的媒体; 书面言语系统媒体,指以文字符号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依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传递经验,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因为有些媒体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有些媒体可能更适合用来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所要传递的经验本身的性质。最后,教学方式不同,可供选用的媒体也往往不同,如采用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可用口语系统的媒体,采用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一般用书面言语系统。

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受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及年龄等。学生年龄不同,经验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在的编码系统也不同,对教学媒体的接受能力不同,采用的教学媒体也应有差别。

③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

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应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

④技术方面的因素

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质量,操作媒体的难易程度,媒体对环境的要求,媒体使用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等。

4. 综合分析社会规范背离的形成原因。

【答案】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社会学习中的异常行为,成因极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受社会环境、家庭与学佼教育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与个体本身的思想基础与心理特点有关,因而是外在因素与内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

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来自于由家庭、社会与学校一方所构成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家庭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最持久的。家长的言行对孩了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品德与个性影响很大。

②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特殊的发展阶段往往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对人的道德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容易受不良影响而产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学校未能真正将德育放在首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社会规范背离的内部动因

个体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通过个体内部的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这种内部动因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概括为下列几方面:

①受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驱动,产生种种不合理的需求。

②受错误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支配。

③道德意志薄弱,抗诱惑能力差。

④情绪不稳定,情感冲动,感情扭曲。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半成熟与半独立时期,可塑性大,可变性也大。

5. 简述法制教育及其作用。

【答案】(1)法制教育的含义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律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的习惯。

①知法: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律与一般行为规范的区别,认识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评判作用、预测作用与警示作用。

②懂法:使学生懂得法律是强制性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依据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法律有不同的种类,如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经济法、婚姻法等。理解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懂得什么是犯罪。并逐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③守法: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严格遵守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在实践中养成守法的习惯,并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法制教育的作用

法制教育以法律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意识。对个体社会规范背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