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学习与教学效率?
【答案】教育系统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及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品德。而迁移是实现这-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可靠标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①精选教材: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精选的标准就是迁移规律,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代性,吐故纳新,不断取舍,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合理编排教材的标准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繁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材结构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③合理处理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安排。教师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依据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来沟通新旧经验、建构经验结构。
④教授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迁移能力,因为学习方法中包含了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防止经验的惰性化。教学中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必须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改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率。
⑤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目的就是要在各种新条件下加以应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通过广泛的迁移去发展智力和才能。基本概念和原理概括化程度较高,又是一门学科各部分知识的“共同因素”,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和规律的教学上。
⑥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
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那些与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
2. 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设置合理的课堂目标结构?
【答案】(1)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目标结构的设置
多伊奇(M.Deutsch , 1949)在勒温(Lewin , 1942)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结构理论。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二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二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所持的内隐能力观念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设置。
①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以掌握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可以设置个体化课堂结果来激发他们的动机系统,个体化结构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
②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以表现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采取防御(保护)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有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可以设置竟争型的课堂结构来激发以表现目标位中心的动机系统。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
3.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4.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5.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6.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