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以研究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历史演进为特征的学术论文。它以我国哈萨克族解放前后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诸方面深刻变化为主题,全面论述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并深入地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根源与治理对策的学术论文。它以民族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经济发展及其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哈萨克族人民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其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经济落后,具有封闭性。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或社会,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在伊宁、塔城、阿尔泰、奎屯等城市先后建立了一些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对带动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工艺水平不高,产品档次较低,农业上更是粗放经营。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社会分工不发达。我区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即生产中较先进的生产加工企业,与广大牧区的远行放牧和粗放经营的农业并存的经济格局。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实行了市场经济,由于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和投资环境不佳,因此哈族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新疆的土地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新疆的土地虽然占全国土地的1/6,即占全国土地的16.7%,但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另外,新疆畜牧业经济的内部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是以草原经济为主。尤其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哈萨克劳动者基本上还是处在传统放牧,传统耕田的心境之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医疗卫生等诸多设施相当落后。牧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哈萨克族在本世纪以前根本谈不上近代教育。中国教育的难点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难点在牧区教育。北疆教育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重点是民族教育,而民族教育的难点是牧区教育。哈萨克族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问题。哈萨克族人民还未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过去游牧生活中,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及思维方式阻碍着本民族随着时代潮流向前发展的步伐。只有破除自然经济基础上由于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观,才能逐步培育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逐步建立起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本文从10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我国哈萨克族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如何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创造自己辉煌的未来,为全人类文明如何做出自己贡献的见解。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脱离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 2.要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半定居生活。畜牧业的任何有益事业,都应从牧民的定居化开始着手。 3.提高哈萨克全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紧迫性的任务。 4.在提高牧民素质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牧区商品经济。 5.要提高牧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素质。 6.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牧的战略。 7.坚持党的农村政策,要阻止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8.在广大的农牧区,要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9.要把国家的扶助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结合起来。 10.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