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国新诗研究所853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答案】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死魂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部作品处处都有不明的笑和不明的泪的深刻讽刺,揭示出当时俄国庸人的卑俗和丑陋。它的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这类人表面上高贵
显赫、冠冕堂皇,实质上品德低劣、灵魂丑陋。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僚地主阶级的丑陋形象,抨击农奴制度,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在农奴制残酷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境遇。
(1)普遍采用讽刺的肖像描写
作者常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的庸俗之处,借以突出人物性格。《死魂灵》中的人物普遍采用了讽刺的肖像描写。比如在描写索巴凯维奇时,作者为了突出他那粗糙、笨拙的外形时运用了及形象有贴切的比喻,“他那张脸有一种类似五戈贝铜币那样的火红的、热辣辣的颜色。再比如对吝啬鬼普柳什金的描写,果戈理刻画出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守财奴的丑陋嘴脸,及其时刻怀疑和提防别人觊觎他财产的病态心理。果戈理在对人物描写时像一个雕塑家一样,简单的几笔勾画就使人物的肖像像浮雕一样凸现出来。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处处都透露出他的讽刺,揭露了他们灵魂的丑陋。
(2)在偶然性情节中揭示事物必然性
果戈理善于在看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件中发掘其合理性,经过加工提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并在偶然性的情节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死魂灵》就是通过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的经历,情节看似荒诞,但却是现实,它的荒谬恰恰反映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反动和黑暗。在残酷的农奴制的压迫下,必然会造成农奴的逃亡或死亡。加之当时的农奴制经济日趋崩溃、资本主义势力逐步发展起来时,也滋生了像乞乞科夫这种投机取巧的人。所以,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借以欺骗的行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以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为主线,将庄园地主和城市官僚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讽刺的画面,将整个俄国暴露在公众面前,讽刺了专制农奴制,更加的鄙视那些拥有农奴的地主,揭示出他们灵魂的丑陋。
(3)通过细节描写达到讽刺目的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玛尼洛夫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套蒙丝织料子的漂亮家具,可是有两把椅子罩着蒲席,几年都没有完工;桌子上放着一只饰有希腊女神雕塑像的精美的铜制烛台,而旁边的一只烛台却是瘸腿的,积满油垢。柯罗博奇卡的房间里糊着古旧的花纸,老式镜子后面塞着信、旧纸牌和破袜子。尤其是对吝啬鬼普柳什金的描写堪称经典,他家
里的陈设,断腿的椅子,结了蛛网的停摆的时钟,螺钿剥的破写字台上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布满灰尘的吊灯,墙角堆着的破烂,通过环境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这些地主的讽刺:玛尼洛夫表面文雅而实质上的懒惰,柯罗博奇卡的闭塞守旧,诺兹德廖夫的粗野好斗,索巴凯维奇的笨拙、务实和精明,普柳什金的病态的吝啬和猥琐。
(4)善于设计幽默、滑稽的场面,达到讽刺效果
讽刺艺术离不开幽默、滑稽的场面,《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和玛尼洛夫进入客厅时的场景不仅令人发笑,更具有讽刺意味。这个场面将玛尼洛夫那种令人作呕的谦恭有礼和乞乞科夫的圆滑机敏、巧于应对的情态表现的惟妙惟肖,喜剧性的幽默中渗透着嘲讽。乞乞科夫想诺兹德廖夫购买死农奴的情节也具有戏剧性。在诺兹德廖夫的身上深刻暴露了地主阶级精神堕落的另一面——肆无忌惮、横行霸道、寡廉鲜耻。这类人就像寄生在俄国社会机体上的毒瘤,只要现存社会体制不改变,它便会继续滋生下去。
(5)运用高尚、庄重的语言赞美庸俗可笑的事物
运用高尚、庄重的语言赞美庸俗可笑的事物,或者将风马牛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造成逻辑上的错位和混乱,幽默、滑稽、讽刺便油然而生。《死魂灵》中对N 市的公园作了这样的描写:“公园里只有几棵生根很浅的枯树的树,虽然这几棵树还不及芦苇般高,可是报纸在描写挂灯结彩的节日时却写道:„感谢地方长官为民操劳,我城乃得享有庭园之乐,园内遍植嘉树,树叶茂密,绿荫如盖,炎夏酷暑之时,惠人以清凉之佳趣还说“观夫市民满怀感激而心灵跃动不已,双目泪如泉涌,对市政长官感恩戴德,此情此景殊使人感动莫名而掷笔三叹也。”作者通过看似毫无关系的公园的描写,深刻讽刺了官僚的卑劣、丑陋的灵魂。
2. 请说明存在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学的影响。
【答案】(1)存在主义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流派多受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的精神危机,萨特等人的旨在摆脱困境寻找出路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种流派大多受其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在继续着前期文学的叛逆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对现实的否定更加彻底,但并未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从内向化、梦幻化的神秘倾向,转为直面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悲观色彩更加浓郁,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对形式的追求更加热衷,认为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二者为一有机整体。这些特点,在各流派中表现不尽相同。
(2)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着力于开掘哲理深度
狭义的存在主义文学,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直接体现存在主义观点的文学。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法国,随后逐渐流行于欧美。它主要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较准确地传达了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同时,它也以“自我选择”的自由,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而着力于开掘哲理的深度。这一派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
3.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描写丹麦王子替父报仇故事的悲剧《哈姆雷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不仅在残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而且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从人性的深度上落笔,把人文主义理想的毁灭描写得极为生动。它写出了一个先进分子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由于时代尚不具备胜利的条件而抱恨死亡的悲剧。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剧本真正达到了恩格斯提出的悲剧境界,即写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1)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
《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规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宫内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哈姆雷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莎士比亚还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婭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2)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悲剧中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哈姆雷特同这样一个难于对付的笑面虎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显示出他复仇任务的艰巨。于是不但装疯、“戏中戏”等安排有了情节上的必要,而且主人公的犹豫、拖延也才有了客观的根据。在正面人物中,奥菲利婭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雷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心爱的人装疯使她心碎,老父被爱人误杀致死又使她真疯以致落水致死,她是宫廷阴谋斗争中的不幸的牺牲者。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雷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样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雷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雷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在复仇问题上,哈姆雷特同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形成鲜明的对比。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般涌向王宫,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雷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小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上了一点儿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轻易就放弃了复仇的打算。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
(3)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