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民俗学理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3. 《摩柯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4.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5.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

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6.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7.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8.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运输手段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1)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

交通运输行业习俗因其不同的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

①陆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直路近、弯路远的道理。于是,人们有意识地去修建直而平的道路。但是边缘地区因受地形的限制,绕道和曲径就难以避免。我国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以大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的西蜀栈道最为有名,是绕道和曲径的最有力的佐证。

陆上交通工具有用人力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 有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公交车、私人轿车、地铁等; 还有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等。

②水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民间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梁。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他们解决了河流山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贸易的往来。例如我国曾在黄河修建的浮桥; 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方皆有的石拱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独木桥、石板桥等。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 西藏的牛皮船; 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2)交违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因经济不断发展和日趋繁荣,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趋于精细,陆地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等,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路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习俗,其行业特点表现为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差异影响并造成了行业特点不同的局面。

①操作规范

吉林俗谚说:“车老板进店,赛过知县”是说载重的多套马车进店,需要高超的使役技巧,载货马车所用的马,除辕马之外,有“里套”、“穿套”、“外套”之别,可多达五六匹,以里套的作用最为重要。吃喝声就是喊给马的口令,一个长声“吁一”就是停,“哦”是朝右,“吁,吁、吁”三短声是朝左,“抬”是令马抬脚。

②路途规矩

“左门照”是说左面有障碍物,要当心; “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

③禁忌

驼队在旅途还有许多禁忌,如锅不能翻,账房杆子上不准磕烟灰等等。驼队成员如夏季在旅途吃西瓜,必须将吃剩的瓜或瓜皮倒扣于路边干净地方,并排列整齐,以备后来者万一断水时用来解渴,这也可以说是戈壁瀚海的驼队长期传承下来的良俗。

总之,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10.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

【答案】印度文学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艺内容泛神化

①富有神话色彩

印度文艺整体上体现为泛宗教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为泛神化,即其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整体上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神话化。如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收录的是关于诸神的颂赞、祭神祈祷和祭神仪式方面的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