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F085民俗学专业综合之民俗学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2.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3.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4. 俗文学

【答案】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占代通俗文学的称呼。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5.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

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6. 过渡礼仪

【答案】过渡礼仪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礼节性活动。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个体已经脱离某一社会地位,但仍未获得许可进入下一地位的过程。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一面的意义。过渡礼仪山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热纳首次提出。很多过渡礼仪是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如出生、成年、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 另外一些庆祝活动则是文化性地位变化的过渡礼仪,如某人加入某一团体。范·热纳的理论提供了过渡礼仪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且注重社会分类和社会地位转变的研究。范·热纳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

7.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8. 艺诀

【答案】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 《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 《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 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二、简答题

9. 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此外他还著有《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等。在这些概论书中,柳田除论述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外,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民俗学思想观点:

(1)“一国民俗学”

《民间传承论》第一章的标题即“一国民俗学”。柳田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2)“重出立证法”

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义称“蒙太奇式照相法”。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俗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这个方法长期为民俗学者所重视。

(3)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

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为:有形文化(目睹的)、语言艺术(耳闻的)、心意现象(意会的)。这个分类方法曾为日本民俗学者普遍应用。柳田国男的民俗分类是根据某种统一规则和标准,对民俗事象进行归类和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分类,一是根据比较合理的、统一的标准,整理过去的资料; 二是通过整理和分类资料,对以往的资料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资料的重复和浪费。

总之,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以及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都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了这门学问的进程。

10.谚语和成语有何区别?

【答案】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

谚语是口语性质的; 而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

谚语在内容上表示模范,教训,劝告等意义,在表示方式上直接表达意思或以动物,鸟和其他事物的特征为手段来表达意思。成语在内容上以比喻夸张形式来表达意思。

(2)来源不同成语多来自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语句等书面语; 而谚语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3)结构不同

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11.汉族舞蹈中,为什么会有“扭”这一动律?

【答案】舞蹈艺术是随同人类社会生活和出产劳动同步发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