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明见文学之民间文学引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2.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3.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4.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5.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6.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7. 俗文学
【答案】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占代通俗文学的称呼。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8.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二、简答题
9. 简述行商及其民俗特点。
【答案】(1)行商
行商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行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云贵高原的马帮商队等; 另一类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2)行商的民俗特点
①大宗交易的行商及其特点
古代骆驼商队满载我国的绸缎、布帛、茶叶、手工艺品等,从长安出发,途经金城、凉州、甘州、肃州、敦煌、于闻直达西域诸国,甚至远到地中海沿岸,然后贩回珠宝、香料、药材、皮毛等物。西域诸国来我国贸易的商队亦有不少。元人马祖常《河徨纪事》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写的正是古波斯商队往来丝绸之路的情景。这类商队不一定全都走完全程,大多数在沿途重镇就与远方来的商队进行换货贸易,然后各自返回。他们经常分路段雇用向导、译员和保镖,以保证旅途的顺畅和安全。
②小本经营的行商及其特点
上山下乡的货郎和走街串巷的小贩,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至今仍十分活跃。货郎们从城里以批发价采购针线、梳镜、头帕、刀剪、火柴等日常用品,送货上门,赚取薄利,最受山村里小媳妇、大姑娘们的欢迎; 而城市里走街串巷的小贩,则分别以出售蔬菜、水果、零食、自制的熟食和锅刷、筐篮等日用品为主。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为最突出。市声分“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目的皆在传递商品信息,招来顾客。叫卖声虽说因所出售的商品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宣传性、诱惑性、节奏性与一定的音乐性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市场大都具有极强的地方性,非当地老户往往不明其意。
10.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
【答案】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语言形式的简洁性、口语性和定型化
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简洁性; 二是口语性; 三是定型化。作为智慧的结晶,谚语总是一语破的,简洁凝练,浅显明白中又蕴涵令人回味深长的哲理。作为老百姓惯常使用的现成话,谚语又具有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口语色彩,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表现,更多一层生活情趣。谚语由于在使用中多作为完整的判断句使用,因此词汇较为固定,语言也就被定型化,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不能随意换成“三个穷木匠,顶个诸葛亮”。否则不会被承认,因为未约定俗成,也影响语义的表达。谚语的句型和词汇都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定型化了的,不能随便更改。
(2)思想内容的经验性和哲理性
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经验性是指对各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总结与概括,它或源于直接感知,或兼含间接推理,或反映成功,或总结失败,无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经验性结晶。哲理性是谚语所蕴涵的教训意义和启迪意识。它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色彩和训诫意义。
(3)诗意与哲理的巧妙结合
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正如有关学人所指出的:“其最大特点是诗意与哲理性的有机统一,熔铸一炉,以醇郁的诗意烘托得本身只有潜在性质的哲理性也明朗化了,显著化了,愈为广大老白姓所喜闻乐见了。因之,谚语的诗意就显得别有韵致,自成格体。”
(4)传播经验知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从社会功能上看,民间谚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经验和知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它很少直白简单地说教,而是用经验和规律概括某种哲理,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鉴戒。就整体而言,民间谚语是一部卷峡浩繁的百科教材,因此,谚语被称为“日常经验之女儿”,是“街头上的智慧”,是“浓缩的诗”。
11.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