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734中外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从“百年”与“孤独”两个层面解读《百年孤独》的寓意?
【答案】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杰作。它的发表,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地震”。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是现代西班牙语文学的最好的作品,是当代的《堂吉诃德》。
(1)“百年”的寓意
《百年孤独》这是一部奇书,书中的内容如它的题名所示,包括“百年”与“孤独”两方面的意义。“百年”指的是历史。作者虚构的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缩影。书中写从它的建立、发展,一直到它消亡的百年间的历史,其中处处包含着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历史的影子。布恩蒂亚家族的历史、马孔多的历史,就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拉丁美洲的历史。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描写这百年历史,是为了让人们看到拉丁美洲百年沧桑中经历过的种种苦难和灾祸,痛恨造成这些灾难的外来入侵势力和内部的反动统治。
作家在描写布恩蒂亚家族和马孔多的百年历史时,把历史和生活构想为循环反复的过程。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育猪尾巴怪胎,经过六代人到第七代果然生下猪尾巴女孩,完成了一次大循环。马孔多从最初的开发,经过内战、香蕉热、大罢工等等,后来一场大暴雨,又回到初建时的贫困落后和与世隔绝。最后将被一阵飓风吹得无影无踪。这一百年,从零开始,又回到零,走了一个大圆圈。这种循环论的构思贯穿在全书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描写之中,其用意显然是为了说明: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2)“孤独”的寓意
全书题名的第二层意义是“孤独”,这也是作品所要表现的更重要更深层的意义。马尔克斯在写拉丁美洲的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丁美洲人民的精神生活。他看到,造成拉丁美洲不幸和灾难的,既有外来的原因,
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的,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他笔下的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在外形和个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独精神却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特性代代相传,支配着他们的行动。他们生活在一个贫穷闭塞的环境中,一些人被落后的迷信的意识所支配,一些人纵欲、乱伦,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还有一些人虽有过改变现状的意图和行动,然而一遇挫折便离群索居。
个体的孤独使得这个社会缺乏凝聚力。离群索居,而这就等于容忍客观上存在的愚昧、落后
继续蔓延。家族和村落与世隔绝、封闭孤独,只能等待衰败甚至灭亡的命运。作家看出这是拉丁美洲百年来逃不出循环往复的苦难处境的内在原因。他希望这种孤独而苦难的历史能早日结束。闭关自守使拉丁美洲长期处于落后和愚昧状态,再不打破闭塞和混乱状态,拉丁美洲就会像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毁灭。必须通过人道和团结的途径,结束拉丁美洲长期以来连绵不断的落后苦难的历史。
总之,这部小说虽描写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但它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心灵,刻画人物群体中的不同个性以及他们的总体特征——孤独。作家以简练的笔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多种意识层面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意忽视外形的描写,舍弃那些对表现人物心理无关的细节。因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经历来讲,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就其心理和性格特征来讲,却是极其鲜明而突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拉丁美洲人的心灵历史的小说。
2. 从《羊脂球》看莫泊桑创作的特点。
【答案】《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德国占领鲁昂后,十个法国人共坐一辆马车逃离,途经某小镇时,驻扎该地的德军强令其中的一位妓女——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不予放行,羊脂球坚决不肯向民族敌人卖身,可最后被其他九名上层人物逼迫而屈服。这篇小说集中代表了莫泊桑小说的特点。
(1)以小见大
故事虽小,却反映了当时最重大的题材——战争。莫泊桑这样一个小故事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大问题,在普法战争中,应该怎样对待侵略者的暴行?谁是民族的败类?谁是真正的爱国者?这个故事总结了普法战争:统治阶级的自私和腐败是造成这场民族灾难的真正原因。他的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他不写重大题材,而写人们并不重视的凡人小事,他有一种超凡的眼光和特殊的才能,就是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撷取其中几个片断,便能表现出问题的本质。
(2)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有三个大的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是身份的对比:主人公羊脂球社会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贵族,企业主,政客,修女,都属于上层社会;其次是食物的对比:被扣前羊脂球无私地把所带食物分给众人吃和被扣放行后其他九人只顾自己吃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是人物言行的对比:羊脂球面对民族敌人,坚决不肯低头,而其他人为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敌人火坑里推,并且还瞧不起她。这样对比很能非常鲜明地揭示小说的主题:所谓的上层社会是何等的腐败、卖国、卑鄙、自私和无能。
3. 简述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论的要义。
【答案】“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独创的一个戏剧术语,是他的叙事式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效果”就是在舞台上要把人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为达到这目的,布莱希特从编剧、导演、表演,甚至舞台美术及音乐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主张。布莱希特认为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舞
台有可能把叙述的因素纳入戏剧表演的范畴。他写的戏剧往往不分幕只分场,每场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在结局和人物上与整体有关系。
(1)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演员应该把自己理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演员演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致使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体验的各种情感,和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样就会使观众丧失理性的
思考能力而处于一种幻觉状态。
(1)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
在舞台美术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但对一些能说明时代和人物特点的服饰和生活小用品等道具却要求细微、真实。至于舞台布景,布莱希特要求“景为戏用”,布景要说明剧本的内容,甚至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因为布景太真实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为提醒观众他们是在看戏,他主张演员可以戴假面具,也可当着观众的面换衣服。对于灯光的应用,他要求用白色的光以突出人物,并使之具有层次感、雕塑感。他认为若用半明半暗的灯光制造气氛,往往会使观众昏昏欲睡而失去理智批判力。
(2)布莱希特在音乐上不求优美动听
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不求优美动听,免得观众因陶醉而神思恍惚。为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布莱希特还发明了半截幕,在每场开演前把即将演出的场次、标题、内容等事先映在幕上告诉观众。在剧本演出时常常配有解说员,甚至演员可以和观众当场对话。凡此种种,其目的就是要阻止观众产生幻觉,激动感情。布莱希特极力用各种手法要观众成为一个“审视者”,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
4. 试比较《日瓦戈医生》和《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答案】苏联反映十月革命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属于悲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则是哀歌。二者的写法不同,格调各异,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完整画面,各有明显的价值。
(1)《日瓦戈医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曰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诗歌与小说创作的总结。小说头绪繁复,主要以日瓦戈和情人拉拉为线索,串联出一批人物,意在展现其社会和家庭两个主题。日瓦戈在父母双亡后,10岁时被托给一位教授抚养,与教授之女冬尼婭自幼相伴,长大后分别学了医学和法律,大学毕业即结婚生子。
①小说很好地表现了社会主题
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十年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旧知识分子形象。曰瓦戈医生熟谙旧俄的腐败,所以由衷地欢迎十月革命,称之为“从未有过的壮举,历史上的奇迹”。但他对革命后的战乱和困境颇感迷惘,对无论白军还是红军的暴力都表示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