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935欧美文学史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说明《名利场》、《简•爱》、《呼啸山庄》的风格特点。

【答案】(1)《名利场》犀利的讽刺

《名利场》是英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主要描写女主人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讽刺,从两个不同性格女性的不同人生轨迹着笔,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欧洲上流社会的虚伪腐化,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认为“愚笨”的人才是真正具有金子般性格的人。这个人物并不邪恶,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时代的产物。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

(2)《简•爱》“我爱、我恨、我痛苦”的爱情呼唤

《简•爱》以朴实的语言、独立的思想为主导,以第一人称为写作手法,从简爱平凡的外表和不卑不亢的性格表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加强,是追求平等意识、自我思想和追求真正的爱情的女性的代表。书中有不少代表平凡女性对自我幸福和平等地位的要求的句子,比如说最著名的那句,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自己的感情了吗?即使在今天也对广大女性同胞有非凡的意义。

(3)《呼啸山庄》阴森恐怖的哥特风格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小说充满着阴郁、黑暗、爱恨交加,爱得那么深,恨得那么透。小说可以说是艾米丽内心的一次倾诉,和她本人的性格特点十分相像。无论从手法上还是从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小说。甚至是她姐姐夏洛蒂的简爱。

2. 从《老人与海》看“硬汉形象”和“海明威风格”。

【答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的精品,也是他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小说的主人公一一桑提亚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宽宏大量,对人和大自然充满爱心,在精神上永远是个“硬汉子”。

(1)人类精神的塑造

海明威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一种永恒并且超越时空的存在,把现实生活与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人类在困难面前不弯腰的硬汉子。桑提亚哥是个老

渔夫,独自一个人驾舟出海打鱼,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他没有放弃,并再度出海,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返回的归途中又碰到了凶猛鲨鱼,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用老人的话来说:“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想揭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与鱼的较量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了。老渔夫敢于挑战,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

(2)硬汉精神

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桑提亚哥的形象,一个象征性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坚强和永不放弃。在桑提亚哥的背后是一种人类永恒的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代表着生存环境,依赖的环境,也代表着与大自然角斗的竞技场。海明威塑造出一个个的硬汉形象,永远也不会衰败。老人与鲨鱼搏斗体现了作者心中决不屈服的生命力。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可以使人联想到他渴望创造的奇迹。《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己,以勇敢顽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他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3)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通过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的时候,可是他却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条硬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永远不变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人的自信。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面对困苦甚至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唯一支撑人们生存勇气的,只有自信。因此,我们活着就必须有自信,在海明威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人的精神上来讲,所得到的自信,是从人勇于和命运的抗争得来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就是这样取得了胜利。总之,人的真正胜利就是最终战胜了自己。

3. 请说明存在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学的影响。

【答案】(1)存在主义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流派多受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的精神危机,萨特等人的旨在摆脱困境寻找出路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种流派大多受其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在继续着前期文学的叛逆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对现实的否定更加彻底,但并未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从内向化、梦幻化的神秘倾向,转为直面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悲观色彩更加浓郁,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对形式的追求更加热衷,认为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二者为一有机整体。这些特点,在各流派中表现不尽相同。

(2)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着力于开掘哲理深度

狭义的存在主义文学,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直接体现存在主义观点的文学。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法国,随后逐渐流行于欧美。它主要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较准确地传达了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同时,它也以“自我选择”的自由,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而着力于开掘哲理的深度。这一派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

4. 论述“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1)“狂飙突进”运动提倡民间文学,强调文学的民族特色,要求文学作品自然、朴实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它具有激烈的反叛精神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它与启蒙运动的反封建方向一脉相承,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崇尚感情,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叛精神;它歌颂自然,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相结合;它崇尚天才,要求个性自由,冲破一切束缚;它提倡民间文学,强调文学的民族特色,要求文学作品自然、朴实。

(2)“狂飙突进”运动使德国文学出现了崭新局面

但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的限制,这场运动没有发展成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不久就低落下去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大都是青年人。年轻的歌德和席勒都参加了这场运动。赫尔德尔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和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