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地理学综合之人文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①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获得快速发展。
②1961~1977年
,的影响,经济情况处于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对城市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城市数不增反减。
③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3)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①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其中1961~1977年是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下降、恢复、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为下降和缓慢发展阶段。
②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看,非农业人口在三个阶段都在增加。
③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例如,我国长期限制大城市发展,虽然大城市数目增加了,但是在城市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小城市方面,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数目增加很快。
④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我国注意国家安全,工业转向内地,60年代中期和70年
,因而使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 代前期,重点发展“三线地区”
⑤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往来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的城市,也使原来的城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更快,目前己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①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其他国家盲目无限制地发展城市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有步骤逐渐发展的,且速度在加快。
②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长期被掩盖起来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放松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乡村城市化开始。
③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一方面己拥有一批巨型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南京、西安等,同时还出现了城市群,如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将出现城市连绵区; 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遍布全国各地,从而构成一个规模等级结构合理、布局集中分散有致、职能分工合作的国家城市体系。
④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除几个直辖市和港澳以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东南沿海省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2. 简述赫特纳、拉采尔、弗里德曼的主要学术观点。
【答案】(1)赫特纳的主要学术观点
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地理学方法论著作有《地理学:
,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2)拉采尔的主要学术观点
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其主要成就有:
①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主要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进程; 在所著《政治地理学》中,把国家比做生命有机体,认为向邻国扩张领土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
(3)弗里德曼的主要学术观点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3. 简述逆城市化。
【答案】(1)逆城市化的概念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
,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2)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②形成阶段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③发展阶段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
④成熟阶段
郊区的自命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4. 从观点、内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等方面对人地关系理论中的可能论和文化决定论进行比较,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价。
【答案】(1)可能论
①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小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小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②内容: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产生: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
④发展:白吕纳对这个理论进行更深入研究,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这个命题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他说,“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 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在人地关系方面,他说:“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⑤评价: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界,可能论的思想中在研究人地关系方面获得较多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不应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文化现象中,自然环境留下深刻的影响。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文化决定论
①观点: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②内容: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③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为了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设计和建设了一些伟大的工程。例如,在一些河流上,建造了巨大的水坝,把河水拦蓄起来,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库。水库中储存大量的水,不仅可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改善航运、供水,这些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改善环境。加上一些地方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改善小气候,防止沙漠化,收效显著。④评价:①文化决定论一味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描述不同文化塑造出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在逻辑上,已经把人格假定为文化的产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