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政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度化

【答案】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2.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3. 群体贫困

【答案】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十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4.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5.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6.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

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具有怎样的功能?

【答案】(1)社会化的含义

①社会化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结合:

一是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学会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是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一起行动,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的过程。 ②从第一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从第二个过程来看,社会化小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与有效运作也是如此。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结构的运行、社会文化的期待等,都共同塑造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共同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社会化的功能

①形成和发展独特人格从社会化对十个人的意义看,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独特人格的人。

②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在形成和发展独特人格的同时,还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需要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领会与遵从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任务。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并在这一过程中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③传递和延续社会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文化角度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是指一个社会比较一致、比较持久的信念,对个人行为起到引导和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生活规则,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8.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案】(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其内部有确定的结构、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一向。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从而导致非正式关系的产生;

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①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

a. 对工人来说,主要有: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 充分表露情绪反应; 提供独立的机会。

b. 对管理工作本身而言,主要有:有助于完成下作任务; 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满意感。

②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 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

9. 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

(1)社会网络的正功能

①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

②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③日常生活联系功能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

④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

(2)社会网络的负功能

①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②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它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