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53地理教学专业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壤与岩石和生物有何不同?

【答案】(1)土壤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的具有生命活力,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由两种以上矿物所组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集合体,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3)生物

生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叮大类。生物的个体都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使自己得以生长和发育;按照一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进行繁殖,使种族得以繁衍和进化。

(4)土壤与岩石和生物的不同:

土壤与岩石都是非生物,只是部分生物所处的具体地段环境中的一个因素。

2.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

,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慢得多)

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3. 土壤纵剖面的分层特征。

【答案】(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形成不同的土

壤剖面。土壤剖面是重要的土壤形态特征。

(2)一般把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从上到下划分为有机层(O ), 腐殖质层(A ). 淋溶层(E )、淀积层(B ), 母质层(C )和母岩层(R )。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称之为过渡层。

(3)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其剖面构造与自然土壤不同,其基本划分为耕作层(A 11)、犁底层(A 12)、心土层(C 1)和底土层(C 2)。

4.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土质方面:黄土高原的土质以粉沙为主,细沙和黏土的含量都较少,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许多物质遇水后可发生济解或分散。

②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底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

④植被方面: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5. 社会一经济系统是否独立于自然系统? 为什么?

【答案】社会一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为: (1)人类社会群体及其工程技术产物可看成是单独构成的一个圈层,称为社会一经济系统或技术圈。它包括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构成的社会因素和由人类的各种工程技术产物所构成的技术因素。

(2)社会一经济系统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系统的,而是由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系统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3)人类社会一经济系统的运行无不以和自然系统的相互影响表现出来,并从而推动整个智慧圈的运行和发展。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在同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已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

(4)几千年农业生产的历史,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肥力,又在不同程度上改良了土地。同时,不少地区由于采取掠夺性土地利用方式,引起大量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和沙漠化;许多地区的森林砍伐过度,许多生物种灭绝和濒于灭绝。

(5)新城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弱化了,而是越来越密切。

6.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②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

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③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邺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7.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答案】(1)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己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