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53地理教学专业基础(含地理教学论、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水圈组成。
【答案】(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
(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2. 简述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包含的一个层次。
【答案】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
(1)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又称物种岐异度,是生物界一个较为崭新的概念,主要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②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它是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生态(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3. 从湖泊裸底到森林的水生演替系列大体要经历哪些阶段?
【答案】从湖泊经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以后,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裸底阶段)。这时湖底相似于陆地的裸岩,几乎没有什么植物能够扎根生长。一个人工池塘和人工湖在初建的时候,大致就是处于这个演替阶段。最早出现在湖泊里的生物只能是浮游生物,主要是微小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
(2)沉水植物阶段。陆地上的泥沙不断冲入湖中,这些泥沙同有机物质混合在池底铺垫出一层疏松的软泥,这就为有根的沉水植物的定居创造了条件,于是像轮藻、眼子菜和金鱼藻之类的
沉水植物就在湖底扎根生长了起来。这些植物的定居生长使湖底软泥变得更加坚实和富含有机质。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湖底有机物质和沉积物的迅速增加使湖底逐渐垫高,湖水变浅。于是出现了浮叶根生植物,如睡莲和荐菜等,标志着演替己进入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挺水植物阶段。湖水水位的季节波动使湖边浅水地带的湖底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被水淹没。在这些地带,柔弱的浮叶根生植物就无法再生存下去,于是挺水植物就占据了这一地带。
(5)湿生草本阶段。挺水植物出现以后,由于湖底密集根系和大量的植物叶沉入水底,使湖底的有机物质大大增加,湖泊边缘的沉积物也开始变实变硬,很快就形成了坚实的土壤。这时候,大部分湖面因长满了苔草、香蒲和莎草科植物而演变成了沼泽。
(6)木本植物阶段。随着地面的进一步抬升和排水条件的改善,在沼泽植物群落中会出现湿生灌木,接着灌木又会逐渐让位于树木,如杨树、榆树、槭树和白皮松等。
4. 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对温度的适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可以划分为: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温多雨地区;
(2)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栋类林或常绿樟拷林;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4)常绿硬叶林:是在世界范围内反映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的典型植被;
(5)夏绿林: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6)针阔叶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问的过渡类型;
(7)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8)红树林和竹林: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
5. 何谓湖泊? 世界湖沼面积在迅速缩小是如何造成的? 有何危害?
【答案】(1)湖泊的定义:
湖泊是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2)造成湖沼面积缩小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上游补充水和本地降水减少;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生产生活用水超量;围湖填湖开发活动、水体污染、水体富营氧化等。
(3)湖沼面积缩小带来的危害:
湖沼水质下降,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盐碱化土地面积增加,荒漠化问题加剧,绿地面积缩小,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出现频率上升,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6. 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答案】(1)大气环流的含义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各种规模和形成的空气运动综合情况,大气运动范围有大有小,因而按大气环流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人气环流,区域大气环流和地方性大气环流。
(2)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机理与过程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是山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样就使得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作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赤道低压,而极地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极地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由于赤道上空的气压高于极地卜空,赤道地面的气压又低于极地地面的气压,于是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一个理想的热力单圈环流。
②同时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动的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在南北纬20~30度附近,气流完全偏转成纬向西风,阻挡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继续向高纬流动,随着纬度20~30度上空空气不断汇集,空气发生下沉运动,进而在纬度20~30度近地面形成一个高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该气压带形成后在低层分成向南向北的二支气流,向北的这支气流与极地高压向南流的空气在纬度60度附近辐合上升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这样便形成了全球性的7个纬向气压带。
③由于7个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全球性的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南北)低纬信风带、(南北)中纬西风带、(南北)极地东风带,全球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南北移动,而随之南北移动。
综上所述,在地表性质均一情况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6个大气环流圈,也常称之“三圈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存在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7. 什么是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1)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