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50自然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
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
,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动(称加里东运动)
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2.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3. 何谓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答案】(1)三圈环流
①信风环流圈
信风环流圈,又称为Hadley 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约占30个纬度。当赤道上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流向极地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逐渐具有西风成分,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度地区形成闭合环流。
②中纬度环流圈
又称Ferre1环流圈。中纬度即约35°~65°地带,从高空到地面都盛行偏西风,但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因而构成一个环流圈。
③极地环流圈
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达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区吹来的偏东气流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上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变为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极地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环流圈,称为极地环流圈。
(2)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是指在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影响下全球性地面盛行风形式的总称。依据全球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盛行风的情况。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3)海陆分布对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的影响
海水热容大,吸热量季节相差小;陆地则相反,热容小,冬季由于冰雪,吸收热辐射加倍减少。这就造成海水温度冬季高于大陆而夏季低于大陆,地面温度高造成高空气压高而地面低压,
所以地面气压是夏季海面高于大陆而冬季是大陆高于海面,在高空则相反。于是地面的季风是夏季吹向大陆而冬季从大陆中心吹向海洋。由于海陆分布并不遵循纬向分布,干预了原来按纬度条带状分布的大气环流。
4. 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答案】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石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阶段: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该阶段的群落含有大量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几乎没有;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灌木出现,常见的阔叶树种数
; 量渐增;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经过一定积累,云杉适合生长的环境渐渐恢复,少量云杉出现;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在上述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了云杉恢复阶段,大量的云杉开始生长,数量快速上升。
5. 什么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答案】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类的干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频繁的社会和经济文化活动,并且彼此结合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业生态系统也是由农业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
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2)城市生态系统
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下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胜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6. 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