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可以说使支持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如果以此为标准反思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我们发现现行的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是与此几乎是背道而驰的。现行的教学重点在于"教学",而不是"学习"。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是"输入一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以知识的掌握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机械的过程,这从根本上磨灭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将语文的学习与鲜活的母语语境分离开来。使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学生不是作为研究者、阐释者、提升者的角色建构学习过程。语文知识很难内化为自身的内部知识。 这样,受过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在言语信息的获得时,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及感悟能力。学习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当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质疑。若要从根本上寻找答案的话,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语文课程中对语感这个语文学习中重要智力技能的忽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语感的心理智能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在文中,我试图对语感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作深入地探讨。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及自己的研讨,我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一种个性化的高级心理智能。这才是语感的本质特征。 这种本质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1 具有个体性。2 语感的形成是先天的生成及后天的养成共同作用的结果,3 语感感受的直接客体或对象是语言文字,语感的感受结果是语言文字的语言及语境相结合的内容,是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语感的作用总的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我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应为语感训练服务,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在语感教学论的要求下,教学必须要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只有在保证这些原则落实的基础上,语感教学才能真正地落实,而不流于形式。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语感产生于个体自身的构建的过程,必须经由主体自己习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语感的生成过程必须开始于学生、作用于学生、学生的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是语感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二、生成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语感生成的过程,重点在于过程中的领悟而不是过程的结果。学生在对语感生成对象的领悟结果,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有同样的价值。价值就在于对结果的认识及思考。三、交往性原则。首先是与课外环境的交往,重视与生活及文化事物的接触。除课外环境交往外,课堂教学之中也存在着交往,即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 着眼于语感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生成式的教学,是在交往过程之中的教学,这些原则是语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也只有遵照这些启示,语文教学的操作才能落脚于语感这一中心目的。 在语文教学的书面语学习时,学生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语感能力的学得可采用以下的途径进行:一、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完成这一内容的训练可采用加强吟咏诵读的训练方法。二、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三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四是训练语境感。就是通过一篇言语作品全部语言构成学习作品。五、训练语义场的感受。 语感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和规范,还要使他们善于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语言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思想,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规范是使用语言的基础,但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善于根据语境地使用语言。 以上是我对语感理论及其对语文教学启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主观化的因素存在于其中,有些环节我们还无法真正揭示,还有待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之提供心理学上的理论指导。而且,随着网络语言等语言新形式的出现,语感理论会遇到新的问题及挑战。但我深信,随着语感教学实践的进行及语感理论研究的更加深入,我们会将这一理论更加晰、更加完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