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26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48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69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87

一、简答题

1. 简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膨胀的表现。

【答案】(1)国统区新闻事业在数量上膨胀起来。

①原有新闻媒介向“收复区”搬迁。

日本政府一宣布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开始筹划将国民党新闻机构向“收复区”转移。“收复区”各地国民党的军政机关、特务组织、御用报人,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地方报纸。

②接管敌伪新闻媒介。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信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于是,原日伪新闻事业一转眼就并入了国民党反动新闻事业之中,许多日伪报纸改头换面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③改组和接管民营报纸。

(2)国民党新闻事业正式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并出现报业集团。

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经营管理筹备过程的完成,自此,国民党各大型党报都组建了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制度管理报纸,形成一个个报业集团。

2. 简述“鸳鸯蝴蝶派”流行原因

【答案】(1)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在革命的果实被篡夺后,一部分人的革命理想渐渐破灭,对前途丧失信心。“鸳鸯蝴蝶派”,即是在这个特殊年代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大本营在上海,领地则在报纸的副刊上,其成员都是一些既有较高的古典文学素养,又谙熟租界洋场生活的知识分子。

(2)在袁世凯的高压和黑暗统治下,办报论政,有诸多风险,许多私营报纸为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避开政治漩涡,另谋生路。故一些大报的副刊也走向消闲道路,走“鸳鸯蝴蝶”道路,借“鸳鸯蝴蝶派”作品缠绵J 啡恻的内容,来迎合小市民读者的消闲需要,以此为报纸招徕更多的读者,从而获利。

3. 简述中国加入WTO 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答案】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格入世的,在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并没有就新闻传播事业特别是报业的开放作任何承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新闻事业将面临一些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1)积极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将传统上相互分离的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产业融合在一起,并促进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顺应这一潮流,国外各大传媒公司纷纷通过一系列购并组建跨媒体集团。我国加入WTO 之后,加快整合现有分散的资源,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主业,以宽带网络传输,互联网、电视台、电台、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努力组建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型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有实质性举动。

(2)消极影响

加入WTO 以后,中国的传播业将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如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外资金开始了对中国传媒市场的进军,他们从以合资的方式投资办互联网、办电视节目和内销刊物开始,逐步渗透到传媒的广告、印刷、发行、分销等各个环节,对中国的报业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

4. 简述“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新闻业的破坏和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新闻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报纸与期刊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对邓拓、吴晗、廖沫沙即“三家村”的批判中,人民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首都新闻单位由于反应迟钝、表现消极,为毛泽东所不满,成为被夺权的主要对象。《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则代替《人民日报》成为制造舆论的旗手。新闻媒体的广告业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资本主义生意经”,除了“样板戏”的演出广告和《红旗》杂志的出版广告外,其他广告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几乎消失。

(2)小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这种小报开始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社会发行扩散。这些小报印数并不平均,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随出随停,随意性很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因此很难对这些小报的种数与期数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小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混淆视听,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3)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

①广播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广播节目充满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形成了高调门、平淡、空洞的“播音八股’,,听众和广播电台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广播节目完全成了自拉自唱,丢掉了和听众进行交流的基础,广播电台收到的听众来信少之又少,在听众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进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进一步扩大,十年间增加了12种外语广播,对外广播用语达到39种,位居世界对外广播前列。农村的有线广播得到较大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联结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②电视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事业遇到暂时的挫折。1967年初,全国13家电视台,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一律停播。

在60年代许多地方电台和电视台先后组建了专业的广播电视艺术团体,按照广播电视的艺术特点进行表演和创作,丰富了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内容,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艺术团体被撤销,电视的文艺节目就更加单调枯燥了。

③新闻摄影与纪录片

当时的报纸上很少有真正意义的新闻摄影照片,除了领袖人物的巨幅照片,就是工农兵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图片。这些图片没有新闻时效,而且多是经过导演和摆设之后的造假作品。画报和摄影杂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越来越不景气。

在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相继停止生产的情况下,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仍坚持摄制新闻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那一时期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4)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我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基本上都是新闻单位内部编印的小册子,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寥寥无几。重要的新闻专业刊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被迫停止活动。

学校普遍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各高等院校新闻系或新闻专业只好停课,并停止了招生。到1971年9月,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才得以恢复。此外其他的新闻教育单位也陆续恢复。新闻教育虽然恢复了,但教学秩序混乱。仅有的几门课程,也都充满了极左思潮的烙印。从当时工农兵学员所使用的新闻学教材来看,新闻研究的目的不是介绍新闻的业务知识、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而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学习革命导师的教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闻报道这一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5. 简述洪仁环的办报思想。

【答案】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它虽然没有创办新闻事业,但却有过一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这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主要见于洪仁开的《资政新篇》。

(1)“设新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