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答案】据不完全统计,在1896至1898年的3年中,国人新办中文报刊105家,有70%以上或是维新派所办,或同维新派有关。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有:

(1)《万国公报》、《强学报》与康有为

①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着手创办《万国公报》,它是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内容是对康有为上皇帝书思想与主张的具体阐释。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中外纪闻》,增加中外新闻。

②1896年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提出托古改制和“明定国是”的主张。

(2)《时务报》与梁启超

《时务报》由黄遵宪、吴德潇、邹凌翰、汪康年、梁启超5人联名发起创办,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书册式)。梁启超为总主笔,在首册上,梁启超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两篇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该报作为“耳目喉舌”,要大声疾呼:“变法”,该报开创了新思想和新文风。

(3)《知新报》

《知新报》于1897年2月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撰稿人有何树龄、梁启超、徐勤、吴恒炜等,格式与基本内容均仿照《时务报》,但“多载京师各省近事,为《时务报》所不敢言者”,如有关中俄密约、官吏劣迹的报道。

(4)《湘学新报》、《湘报})和谭嗣同、唐才常

①《湘学新报》

1897年4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唐才常、陈为锰等任主笔,后改名《湘学报》。《湘学新报》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②《湘报》

1898年3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基本内容为言论与新闻,以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知识为己任,但它的言论较为激进。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6人为撰述,其中撰稿最多、观点最为激进的是谭嗣同。

(5)《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刊。其创办人严复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撰写大量评论,翻译了多部西方学术名著。其《国闻报缘起》一文阐述了该报的办报思想与特色:“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2. 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1902年之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慈禧“新政”的成果开始在报刊界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慈禧实行新政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的各类报刊齐头并进,各有进展。表现为:

(1)商业报纸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较有规模、注重经营、比较成形的商业报纸,如上海的《申报》、《新闻报》。

(2)涌现了一批以西方的新闻业为榜样,既重视经营,也重视社会效益的民办报纸,如上海的《中外日报》和北京的《京话日报》。

(3)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些知识分子借“新政”开张、“言禁”稍弛的机会,重新恢复了办报活动。创办了以天津《大公报》、上海《东方杂志》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

(4)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开始崭露头角。一些明显倾向革命的报刊在上海、武汉等一些革命党人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始出现。由于清政府和外国租界当局的干涉,这些报刊大多受到压制,旋起旋灭,但这些报刊不为所动,常常前赴后继,越战越勇,产生了很多彪炳史册反压制的事件,如“苏报案”、“大江报案”等。1905年是一个分水岭,1905年以前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只是吹皱一池春水,这以后渐成燎原之势。

(5)立宪派报刊有了较大的发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后,立宪派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但随着立宪的破灭,这些报刊也纷纷关闭。

(6)新式官报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了旧式的官报,成为政府的喉舌。这十年间,清政府还尝试制定新闻法,力图用法律来控制和约束新闻事业的发展。但在内容的制定和现实执行上,均不甚成功。

3. 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 “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1)台湾“报禁”概况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夕。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

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

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

①报纸数量极少

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②报纸种类单一

这一时期存在的31家报纸中,有25家日报,6家晚报。除两家是英文报纸外,其余都用中文出版。如果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台湾报纸的种类单一,民营报纸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闻自由受限

报禁开放前的台湾,一直维持着军事戒严体制。国民党政府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新闻自由的空间实在有限。台湾的“报禁”使得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自由的品质也受到削弱。这一时期的台湾新闻事业没有新闻自由可言。

④新闻事业完全受国民党的控制

在报禁开放前的台湾新闻界,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立精神的发挥意味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宽容则意味着反政府反国民党的思想观点也可自由传播,这是国民党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新闻事业被完全置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毫无独立精神可言。

4. 试论述抗战时期海外中文报刊及其抗日宣传活动。

【答案】在海外各地,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不论原有的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无不同仇敌汽,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抵制日货,支援祖国抗战。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文报刊。

(1)东南亚

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据统计,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己达1000万人,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因而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也为数最多。同年12月1日,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次年1月1日,他正式接手编辑出版该报,立即推行报纸革新计划:①加强报纸言论。②实行采编合一。

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1938年底,著名作家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社的聘请赴新加坡。在1938年底至1942年初的3年中,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