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新闻业面临哪些挑战?

【答案】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将与其他产业一样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对新闻事业来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要承担更多挑战。

(1)按照协议,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的电信业和网络业,并占有49%的股份,这将占去同属信息产业的新闻传媒的一部分市场份额,从而构成对新闻业的直接冲击; 西方大量文化产品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我国,对具有某种文化产业性质的新闻业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西方发达国家大批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长年累月地涌入,将对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中国政府承诺加大信息透明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对民主建设,新闻自由度提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简述反袁宣传。

【答案】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有以下表现:

(1)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其反袁宣传主要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2)((中华民报》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并在二次革命爆发后继续发行号外,报道各地宣布独立和反袁军事进展情况。《长沙日报》发表文章列举袁的24条罪状。

(3)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还出版了反袁专刊。即使是在北京出版的国民党报纸,也不顾安危,发表声讨袁世凯的言论。《民国报》撰文明确指出:“击宋君者非亡命之徒,乃吾人之政敌也。”

(4)《国风日报》发表社论猛烈抨击袁政府“谋叛,暗杀,卖国”,是“杀人政府”。一些非国民党报纸,这时也加入了反袁宣传的行列。

3. 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

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戊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4. 简述国人办报发韧及遭遇悲惨的原因。

【答案】(1)“师夷制夷”是国人办报发初之原因。

①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一些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面前觉悟起来了,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敏捷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使他们在政治巨早熟起来。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时的社会认同,创办近代新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新闻领域的落实。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认为,中国要走富强之路,就必须改革; 要改革,就必须办报纸,以作倡导。

因此,第一批创办新报的报人都具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一批国人创办的新报,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2)政治软弱、经济薄弱是早期国人办报悲惨遭遇的原因。

①在19世纪60年代后,虽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民族工商业仍然十分微弱,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办报并不一定有利可图,营利性的报纸很难生存。

②政治软弱和经济薄弱,导致国人办的报纸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早期的办报者一方面要办报,一方面又顾虑重重,为了生存,被迫作出多种让步式的努力。

a. 寻求官方庇护。中国人在内地办的报纸,都要与官方拉关系,或找官员作政治后台,或由

官员直接参与创办,否则报纸便难以立足。

b. “挂洋旗”作掩护。寻找一洋人作为名义上的主持人,以求取得治外法权的保护,逃避清廷的压迫。

c. 迁入租界出版。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租界为清廷势力所不及。为了躲避清廷迫害,一些报馆便入租界出版。

5. 评述建国初期新闻界学苏联的工作经验。

【答案】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1)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积极意义①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石出。

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2)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消极影响

①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a. 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b. 每天一篇社论; c. 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d. 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②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a.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b. 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6. 简述解禁后的台湾报业的变化。

【答案】解禁后的台湾报业与解禁前相比,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报业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

①报禁开放后,报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晚报市场首当其冲,民族和大华两家晚报相继停刊,《联合晚报》和《中时晚报》成为新宠。相对于传统报系报纸的稳定生存,新创刊的报纸往往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多数开办不久便结束营运,1990年创刊的《大成报》一年下来累积亏损在一亿以上。

②《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两大报系在台湾报界一直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两报发行合计一度占台湾各报总发行量的80%以上,广告则占70%以上。报禁解除后,两家报系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联合报系的优势更为明显,1996年联合报系营业收入约89亿元,盈余7亿元,中时报系的营业收入也在80亿元左右,但盈余只有2000多万元。有大财团背景的《自由时报》是两大报系在广告、发行市场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1988年和1990年“中时”和“联合”两报的广告营收合计超过台湾报纸广告的50%,但到1997年,《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广告营收合计变成48.7%0《自由时报》1995年的营收仅及两大报的十分之一,但到1997年却跃升为占有报纸广告市场的3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