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结束后,广播工作有了哪些显著的改进?

【答案】广播下作改革的全面展开,以1956年七八月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为标志。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结束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广播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

(1)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①各台根据自己的力量,注意增加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新闻时效。

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从1949年的每天4次增加到15次,密切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和群众最为关』自的问题。

③各地电台与中央电台一起,组成早晚两次重点节目群,同时努力提高节目的质量,力求全面、真实、生动、有兴趣和有立场。

④各台努力扩大节目选材的范围,使广播节目贴近与体现人民的生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歌颂社会主义先进人物与先进典型。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与生动活泼,语言注意口语化与通俗化。

(2)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①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后,广播批评被视为新闻工作的禁区。在改革中,广播工作者重新认识了这一问题,认为根据广播的特点,批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来进行。

②开展自由讨论,主要是指就社会生活中的一般问题的讨论,选择那些多数听众感兴趣和能够接受,同时也有教育意义的问题,邀请有不同见解的人到话筒前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批评和辩论。

(3)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1956年以后,实况广播体育比赛次数明显增加,成为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方法。文艺节目的题材、种类、形式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欣赏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四类节目。广播剧和“电影录音剪辑”的数量有所增加,思想性、艺术性有所提高。

2. 两宋时期的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了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答案】由于交通便利和印刷术的普及,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等等,传播的既有政治和军事力一面的信息,也有大量文化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榜”。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汉唐。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2)“榜”的张贴地点视读者对象而异,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在北宋首都开封,多数张贴在皇城的东西垛楼和宣德门外。南渡以后的临安,则多数“揭于通街”,或张贴于接近宫廷和中枢部门的朱雀门外。

北宋末年,金军兵临城下,首都开封被围的那一段紧急时刻,“榜”曾经被当局用来作为一种紧急公布战况、传播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媒体。

3. 简述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

【答案】中国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如下:

(1)古代商业广告的出现及其早期表现形式。

据史家论证,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夏禹时期。自秦到唐,作为商品交换集散地的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洛阳、广州、扬州、泉州和长安等“万国通邦”之地。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活动兴起后,最先出现的是实物广告和叫卖广告两种形式。

实物广告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叫卖广告与实物广告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因为在实物展示之时,辅之以叫卖之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先是用喉咙大声叫唤,后又借用喇叭、乐器等发声器材以高扬其声。自唐代起,还出现了商品展销会这一综合性的商业广告形式。

(2)宋代后商业广告活动的日趋发达与印刷广告的问世。

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改革了自古以来的市坊和夜禁制度,取消了‘旧中为市”的限制,日市、晓市、夜市连轴转,买卖之声昼夜不绝,广告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在宋代以后较前发展得更为迅速,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长期并存、互相融合的局面。

①实物广告这一形式在北宋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店面装演—彩楼、欢门等新形式的出现。 ②叫卖广告,因小商小贩己被允许串街走巷做生意而十分兴旺。

③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标志广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招徕顾客的作用。

④明代以后,又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对联广告。

⑤宋代广告发展的最大成果,是印刷广告的出现。在古代中国,印刷工艺在隋代为雕版印刷,至宋代已发展为活字印刷。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广告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媒介。

⑦元明时期,木版印刷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印坊所出小说、戏曲大都加有插图绣像,作为书商推销刊本的广告宣传。

4. 1961年,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改革?

【答案】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并且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1963年初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得到改进,取得重要成就。

(1)新闻事业贯彻调整方针,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全面整顿

从1961年开始,新闻界积极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对“大跃进”期间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和调整,逐渐恢复正常秩序。

①广播系统提出的调整方针是“紧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简人员,提高质量”。在这个方针指导下,以提高广播节目质量为主,对广播节目、播音时间以及中小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发展过多过快等作了调整。

②新华通讯社在事业发展方面,修正了原规划中高指标的部分,使其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③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纸张短缺,中央和许多省对报刊进行整顿和精简,压缩了用纸量。

④“大跃进”期间创办的十几所高等新闻教育单位大都停办或停止招生,只保留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

(2)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质量

在新闻工作积极贯彻实施调整方针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注意总结“大跃进”时期新闻宣传中的缺点和错误,响应中央号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研究改进提高宣传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各新闻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学习、座谈,从思想上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改进新闻报道,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各新闻单位负责人、编辑记者纷纷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各力一面的意见和反映,探索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经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实地采访,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新闻作品。

(3)报刊、广播、电视扩大报道面,加强知识性

各新闻单位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做较大调整和改进。《人民日报》从1961年起对星期日的版面进行了调整,每逢星期日用四个版来刊登学术性、知识性的东西。广播也注重丰富节目,注意从多方面和以多种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地方广播电台注意加强地方特色,进行了一些尝试。

5. 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答案】(1)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情况

①唐代。目前没有材料证明唐代有过印刷报纸。“开元杂报”的原件是书写在“帛”(丝织品)上的,英法两国收藏的两张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原件,也都是手写的。

②宋代。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由于宋代刻印书籍较为普遍,也许手抄发布的邸报传出后便有人刻印了。非法传播的小报,也可能有先抄后印的情况。

③明代。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并且逐级抄传。同宋一样,邸报从宫廷或官府抄出后,出现刻印本。在历史文献中,尚未发现官方发布刻印邸报的记载,邸报和京报在称呼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