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台创办于1940年,呼号是XNCR , 1943年由于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暂停播音,抗战胜利后恢复。广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权威报刊重要文章、国内外新闻、音乐、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把声音播送到了国统区。在抗战时期,对口军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3. 《清议报》

【答案】《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集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4. 萧楚女

【答案】萧楚女是《中国青年》的始创者之一和主要撰稿人,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五四”前夕,任汉口《大汉报》副刊编辑。1922年后,担任了3年《新蜀报》主笔。曾主编河南的《中州评论》,并积极为《向导》撰稿。1923年到上海编辑《中国青年》。国共合作后曾任广州

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在广州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为《中国青年》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宣传革命理论,谈青年的思想、学习、修养,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做出过卓越贡献。他的文章笔锋犀利,分析精辟,论述深刻,布局和笔法不拘一格,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被青年称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5. 《每日译报》

【答案】《每日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抗日报纸,1938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是《译报》。该报聘请英国商人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梅益等人。《每日译报》初为吐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5月18日,上海租界当局以《每日译报》所刊文字与维持租界安定有所抵触为借口,迫令其停刊两周。与此同时,日伪组织收买了该报发行人,致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

6. 《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7. 詹大悲

【答案】詹大悲,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8年在武汉被宛思演聘为《商务日报》总主笔,开始他的报刊活动。在他的主持下,《商务日报》渐渐成为群治学社的机关报。该报日出两大张,言论激烈,被称为汉口报界倡导革命的急先锋,同时,报社也成为革命党人策划起义和进行联络的机关,不久被封。

8. 《开智录》

【答案】《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00年11月1日创刊,是留日学

生团体开智会自办的机关刊物,由郑贯公主编。其后,梁启超聘请郑贯公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开智录》也由《清议报》报馆代印代发。郑贯公等人在《开智录》上倡言“排满革命”,企图使华侨脱离保皇派的影响。不久,《开智录》的革命倾向被保皇派发觉,郑贯公被解职,《开智录》也随之停刊。

9. 《张园文录外编》

【答案】《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10.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4日成立,它的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研究会是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力一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磺任副会长,徐宝磺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磺任编辑主任。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创建同时也是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

11.《澳门新闻纸》

【答案】所谓《澳门新闻纸》,只是外报的译文汇编,属参考资料性质,不是正式出版物,更不是定期刊物。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查禁鸦片时,注重收集“夷情”资料,聘请数名译员,专译外文报纸。为便于阅读与保存,将译稿装订成册,题名《澳门新闻纸》,稿件主要译自两家英文报纸:《广东纪录报》和《广州周报》,也有少数是译自其他报刊,如英文《中国丛报》。译稿的主要内容是禁烟、抗英斗争的新闻与评论,还有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

12.东京通讯社

【答案】东京通讯社是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办的1家通讯社,1915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该社曾首先向国内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为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3.《点石斋画报》

【答案】《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