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2. 静为躁君
【答案】静为躁君是《老子》中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第二十六章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意是指统治者应当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静为躁君”体现了“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静”和“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说“静为躁君”故“清静为天下正”是指躁进不可为天下正。
3.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4.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5.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
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6.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7. 生元说
【答案】生元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用来说明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都是由生元构成的,生元也就是细胞。“生元”由无机物进化而来,因此把它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第二阶段。最原始的细胞有“知觉灵明”所以人才有聪明知觉。生元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将细胞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同于人脑所具有的意识混淆,有物活论的倾向。
8.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
9.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以尽人之性的分殊。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综合以上两义之“理一分殊”其实都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是什么?
【答案】在朱熹那里,理气是不离不杂的关系,在理气的先后问题上,他想表达的是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朱熹说“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就是此思想的极端表达,而不是指理时间上在先,理可以产生气。
(1)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
朱熹哲学中,理包括个方面,即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这两者都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或者道看成形而上者,而把具体的器物看成形而下的存在。在理气关系上,朱熹同样把理看成形而上者的“生物之本”而气则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
(2)不离不杂
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是不能分开各在一处的。在朱熹看来,理气二者在重要性上又有所不同,理是本质,对事物具有决定作用,理具有独立性,他用“不离不杂”来表示理气的这种关系。
朱熹一方面肯定“气以成形,理亦附焉”坚持理气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另一方面,在谈到理气的先后时候,又坚持“有此理,方有此气”也就是“理在事先”或“理在事上”。这是与朱熹的形上、形下的区分相联系的。朱熹承认在具体事物的构成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是从逻辑的重要性上说,也须说“理在气先”这是要肯定道德之理的绝对性和优先性。
但是,他过于强调了理的优先性,有时候会让人误解为此先后关系是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当门人怀疑理气不可分先后的时候,他除了强调理的逻辑在先以外,只说“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