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中国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2.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4.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5.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

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6.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7.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8.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二、简答题

9. 简述扬雄人性论的内容。

【答案】扬雄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其人性论立足前人,立论较之前人更加全面。

(1)学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扬雄在综合前辈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恶混的观点。他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善恶混不是说善恶不分,而是说善恶混杂,即人性中不仅有善的因素,还有恶的因素,其发展有两种可能:成为善人或成为恶人。后天的“修”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他在《学行》中指出“习非”可以“月生是”“习是”可以“胜非”“学则正,否则邪”。由此可见,学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善恶是兼承于人性中的对立因素。

扬雄的人性论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尽管其对人性本质的阐释,仍没有摆脱承认天赋道德的思想体系,但是它综合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立论更为全面; 也不同于“性三品”说所说的上品性善、下品性恶、中品可恶可善的机械划分,而主张善恶是兼承于人性中的对立因素,人人皆有善有恶,人人都可为善为恶,承认转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决定作用方面,具有更充分的理论前提。

10.《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11.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