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无
【答案】“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2.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3.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5.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6. 以太阿屯说
【答案】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他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以太阿屯,反对谭嗣同将物质同精神的界限混淆,着重强调“以太”的物质实体性,认为以太是传播光的介质。章氏同时又认为“以太”实质上是“阿屯”世界万物都源于“阿屯”以及更细微的“以太”这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然而,章氏在后期否定这一“以太一阿屯”说,放弃唯物主义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7.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8.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 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二、简答题
9. 简析王弼“以无为本”命题的含义。
【答案】“以无为本”是王弼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这个思想源于《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
(1)“无”是“有”的“本”、“体”。
王弼在在解释“以无为本”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
必反于无也。”在《老子》那里,“有生于无”基本上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王弼强调“以无为本”这迥异于宇宙万物生成论,反映出玄学的理论特点。他提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这表明在有无关系上,王弼除了说明“无”为“有”之始外,还将重心转向了强调“有”依赖于“无”的关系,主张“无”是“有”的“本”、“体”。
(2)阐明“母子”、“本末”、“体用”等关系。
王弼阐释的“母子”、“本末”和“体用”等关系,相较于宇宙生成论,在理沦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从探讨现存万物如何生化,转变为探索万物存在的依据。他反复强调“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提出虽然存在的万物众多,但必有一个统一的所以如此存在的根据,即“宗”与“元”。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
(3)强调“有”的作用。
王弼“以无为本”的理论,还强调“有”的作用。他提出:“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十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他强调,“无”作为万物之宗,不能独立自明,必须通过“有”从天地万物的存在角度去理解“无”是万物的“所由之宗”。由此可见,他强调万物存在的统一根据,又指出此根据存在于万物之中,必须通过万物才能把握它。此即体用不二的本体论观点。
10.谈谈墨子的“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1)“三表法”的内容
墨子主张用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之亲身经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此,墨子强调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重加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为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2)“三表法”确立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三表法”的确立有积极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问题,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性
“三表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却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由于古籍中有鬼神的记载,百姓中有鬼神的传闻,因此墨子根据相同的标准论证了鬼神存在的正确性,而且他还认为鬼神的威慑性有利于国家治理和人民安定。
11.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