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2.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4.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5.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6.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7.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8.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二、简答题
9. 简述龚自珍的“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答案】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提出了“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1)“平均”论
龚自珍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故而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寄希望于封建皇帝的“善心”。
(2)“改革”主张
龚自珍预感清王朝的统治会面临严重危机,便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防止激进革命爆发。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之人。
10.简述王充的元气说。
【答案】王充是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及文学批评家,他的“元气说”认为万物皆由气构成; 元气为自然界的本源; 察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1)万物皆由“气”构成
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天地万物皆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他说:“万物之生,皆享元气。”“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气”有阴气与阳气、有形与无形,人与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而然构成:“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
(2)元气为自然界的本原
他把该元气学说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解释各种哲学与社会问题。他把元气视为自然界的本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飞禽动植,都是元气的产物。天地为元气所生,天地乃含气之阴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亦莫不为“阴阳所生”。此外的各种事物,亦“随气而变”。甚至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人也不例外:“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天地万物都由气生,因此它们在本质属性上并无差别。
(3)禀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王充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别,是由于气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元气有阴阳,禀受有沃薄。阴阳有清浊精粗之分,沃薄致善恶优劣之别。享受精气者为高等动物,享受浊气者为低级事物。人有善恶,智有优劣,命有穷通,王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在母体中禀气有沃薄:禀气纯厚者,其性善,命好,智优,寿长; 否则,其禀气恶薄者,则性恶,命蹙,智劣,寿短。总而言之,天地万物不仅皆一律由气而生,而且也因享气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形态和千差万别的境遇。
11.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不如马,为什么牛马反供人驱使呢? 这是由于人能结成群,而牛马则不能。“能群”不是指普通的合群,而是指能组成社会。荀子进一步又把“分”看成“群”的必要前提。
(2)“分”的含义
①社会生产上的分工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
②封建等级制度
荀子指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在此,他把等级制视为“天下之本”的根本的“分”这就是“分”的主要含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