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634教育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贡献。

【答案】霍桑实验是指在19世纪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带给工人的是压抑、苦闷和反抗的背景下,从1924年开始,美国科学界组织一批专家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有关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924~1927年是第一阶段,1927~1932年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从研究物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的。第二阶段是从生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入手的。

霍桑实验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梅奥在实验基础上撰写的《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梅奥认为,工人不是机械的动物,而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因此,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着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他反对以往管理理论中把工人当作工具人(机械人)或经济人的说法。他强调人是社会人。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管理人员既要强化正式群体,又不要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其中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这会伤害人的感情。增加了个人与管理者的隔阂。

霍桑试验回应了泰勒的科学管埋给上人们带来的压抑、苦闷和反抗,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抓所谓用金钱和严格分工制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梦想,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强调了对工人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试验大大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研究,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 分析比较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答案】国家公务员制度,西方亦称文官制度,百余年来经过世界各国的政策和制度实践,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规制。目前,已成为一种体系完备、有效运转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建立。

(1)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论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还是西方的文官制度,录用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和标志,离开这一原则,国家公务员制度就

失去了科学的根基。

②对职位进行分类。为了使人事管理科学化,西方各国大都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当前西方各发达国家对文官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在吸收和借鉴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分类制度。在职位设置、职位调查、职位评价、类别划分以及编制职位说明书等方面,主要采取职位分类的原则,在列等归级方面则主要采取品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③“考绩制”的广泛应用。西方各国一般都根据文官的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工作成效来决定文官是否受到晋升、奖惩等。考绩制的广泛运用,能健全人事制度,完善行政系统,改进领导,鼓励竞争,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给予文官或公务员以公正的待遇; 同时考绩是衡量工作成绩的主要手段,也是作为对文官的晋升、奖惩、调转的依据。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以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主要依据,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通过考核公务员本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评定等级,给予晋升或降级。

(2)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差异之处

①两者的根本性质、作用和宗旨不同。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一制度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是资本主义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重要的上层建筑,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②建立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社会背景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在一派多党或一党多派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的条件下,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政局的稳定性而建立的。把官吏分成与政党共进退掌握决策大权的政务官和不与政党共进退,专门处理日常政务的事务官。这种划分是为了避免政党政治中产生的政党分赃制所造成的同期性震荡,把政治与行政相对分离。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下,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思想指导下,逐步总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并吸收了国外人事管理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形成的。

③两者对公务员范围的划分不同。在我国,行政部门虽然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但有“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之别,他们都是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而西方的文官特指“事务官”,而不包括“政务官”。

④两者活动的基本原则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所谓“两官分途”,政务官与事务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相互之间不能互相转任,政务官主要由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来管理,事务官主要由公务员制度来管理。同时,西方的文官必须烙守“政治中立”的原则。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政治协商合作制,因此既无产生公务员烙守“政治中立”的政治基础,更无需用“政治中立”来点缀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⑤我国政务类公务员的产生和任期制的性质同西方国家的政务官不同。我国政务类的公务员与西方国家的政务官一般都是由选举产生或由代议机关选任,他们的任职都要以其政见获得执政党或代议机关的支持为条件,但我国更明确和突出了执政党对政务类公务员的管理作用。虽然我

国政务类公务员与西方国家的政务官都实行任期制,但西方国家政务官的任期是与所属的执政期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政务官的进退,一般意味着党派轮流执政; 而我国政务类公务员的进退,取决于本人的德才条件或身体状况、年龄原因或工作需要,表明我国己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了干部任期制。

3. 教育信息公开包括哪些要素?

【答案】教育信息公开是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信息公开的主体、信息公开的内容、信息公开的方式、信息公开的保障四个要素。

(1)教育信息公开的主体

教育信息公开的主体涉及义务主体与权利主体两个方面。

教育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包括相关的政府机构)是教育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教育部门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①信息的公共性。因为教育部门行使的公共权力是由公众所赋予的,教育部门所花费的经费也是由纳税人所支付的,教育部门的存在不过是为了代理公众更好地管理教育事务,实现公众的教育权利。因此,教育部门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产生和掌握的信息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信息的所有权人应是公众,而不是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只不过是暂时的“持有者”或“保管者”。教育部门无权单方面决定其所拥有信息的使用、处分,而排除公众对信息的利用,并应负有向真正的所有者公开信息的义务。

②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与教育部门实际上形成了委托一代理关系,公众是委托人,教育部门是代理人。公众要对教育部门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而要掌握这些信息,就必须对代理人的信息公开义务提出强制性要求。

③通过透明来实现绩效。透明绩效制的推动力来自公众,通过向公众提供信息,帮助公众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在实践中,教育部门在实施信息公开义务时会面临很多困境。如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冲突; 效率与民主的冲突,政府土作必须讲求效率,但信息公开更强调公众的民主和参与,而民主在某些情况卜可能会降低效率; 稳定与风险的冲突,政府必须考虑社会的稳定,如果信息公开不妥当,就有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与动乱; 成本与技术的约束,信息公开是有成本的,政府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同时还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

公众是教育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公众作为纳税人,它有权了解与监督税收的使用情况,它们的信息需求具有很大的共性。但就具体的权利主体而言,它们所需求的信息是有差异的,教育信息的公开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些差异性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影响权利主体信息需求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有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信用、媒体的信用等; 个体因素有利益相关性、文化水平、家庭收入、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等。只有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才能为权利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环境。

(2)教育信息公开的内容

内容是教育信息公开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育部门对哪些信息负有公开义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