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5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政治经济学(社)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日占总人日比例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周围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有两个,即供给和需求。因此,城市化可分为二类:
(1)生产引起的城市化。即由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规模经济等引起的城市化。
(2)需求引起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和收入的增长产生需求,城市需求刺激城市生产的增长,提高城市商业活动和服务水平,吸引其他社会成员进入,实现城市化。
(3)供求相互作用引起的城市化。供求力量相互作用,巩固和加深了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并相互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依照城市化率的高低和城市化率提高速度的快慢可以把城市化一次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
2. 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各个组成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官方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等)借贷相等的情况。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法编制的,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 然而就其各个组成项目来看,则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对这些组成项目来说,如果贷方大于借方,称为“顺差”,表示项日出现盈余; 如果借方大于贷方,称为“逆差”,表示项目出现亏损; 如果借方等于贷方,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此外,在经常项目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不能相互抵消的情况下,一般需动用官方外汇储备来进行平衡。
3. 市场机制
【答案】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要素的多样性使得市场机制也是多样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最能体现市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有五种: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利益制约性、内在性和相互制约性。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
(1)充分发挥利益杠杆对经济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努力改进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优胜劣汰;
(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经济活动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3)发挥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和均衡。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事后性和盲目性。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失效和失灵,政府必须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防止和克服各种失衡现象,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
4. 工农业总产值
【答案】工农业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总和。由于工业和农业是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因此,用它们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工农业总产值毕竟没有包括生产部门的全部,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
5. 社会总供给
【答案】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构成的。国内供给,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不可分配的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从生产角度来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从分配角度来说,它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个人收入、税金、利润、利息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 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最终使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不可分配的部分,是指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内的林业和畜牧业自然增长部分。国外供给,是指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是以本币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对进口值的计量,也应以本币为单位。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6. 消费需求
【答案】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对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表现的,因此又称为消费支出。从构成上看,社会消费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两部分。
(1)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军队、警察等)对各种公共消费品的需求; 二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主要指用于集体消费的部分)。
(2)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消费品和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的需求。在个人消费需求中,小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其他绝大部分为商品性消费。商品性消费需求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社会总供给中包括农民或手工业者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相应地在社会消费需求中,也应包括这一部分自给性消费,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在范围和口径上相互协调。
二、简答题
7. 劳动者通过在企业内的劳动获得了工资收入,这是否可以说国民收入分配已经结束?
【答案】劳动者获得工资收入并不能说国民收入分配已经结束。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用初次分配形成的四种原始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以使用所形成的又一次分配。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在于:
(1)满足不创造国民收入部门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之外,还有许多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生产部门。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虽然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和稳定社会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2)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
尤其是某些人型、重点工程项目,主要由国家来筹措建设资金,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提供,以满足迅速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满足劳动者的共同需要,即所谓社会消费需要,要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如公费医疗、各种文化设施等。此外,还有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或其他生活有困难的人,需要社会给予救济,这些费用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提供。
(4)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支援落后地区,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合理配置,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提供资金。
(5)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或其他突然事故,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有必要建立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现。
(6)在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在存在多种分配形式的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会山于多种因素而出现较大差距。为了在分配关系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8.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
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