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金融抑制”论是考察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当局过分干预金融,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两者无法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关系; 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
(2)“金融抑制”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 )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 )。其中,麦金农的观点主要是提示了货币与实质资本之间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只有一种“互补”关系,并且金融抑制会阻碍总产出量的增长。
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E.S ·肖对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肖也否定了货币与实质资本的替代关系而承认其互补性,但是他不同意麦金农的关于实质现金余额增减会导致总产出增减的“互补效应”,而是提出了“债务中介论”。实质货币不是财富货币,也不是生产要素,实质货币余额的增减不会影响社会收入变化,货币只是金融体系的债务中介,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货币这个债务中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重大作用。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更多的金融资产,政府当局通过提高实际利率等手段可以使金融市场的资产收益率水平和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导致储蓄、投资、就业和收入增加四大效应。
肖认为,发展中国家造成金融抑制的手段也是对名义利率规定最高上限,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结果,实际利率往往是负数,金融资产持有者得到的不是报酬,而是惩罚。这样,很低的、负数的及不确定的实际存款利率和总需求量,从而降低了这种金融过程提供储蓄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实际贷款利率很低甚至是负数,对金融机构的过多贷款需求只能靠配给办法来解决,因为贷款利率未能发挥判别投资的作用。这种贷款配给制度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腐败现象、资金配给不合理、社会成本增大、投资一产出比率很高。此外,贷款利率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场外直接金融交易的猖撅和高利贷的产生。除利率压制手段以外,肖还认为有其他的压制手段,如本币币值高估,外汇强行配给,财政税收政策对金融资产的压制等。
肖认为,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这些金融压制的根源较为复杂。有些国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卷进; 有些国家则是有意识地选择这一发展政策; 有些国家是患了殖民地时代经济的后遗症; 有些国家则是受到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牵扯; 也许还有些国家之所以选择金融压抑策略,是由于反高利贷,货币当局无能控制名义货币量,或者以错误的理论对货币政策进行指导。在肖看来,不管是何种原因或理由造成的金融压制,都是一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选择。要使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得到持久而稳定的发展,必须抛弃金融抑制手段或政策,进行金融改革和深化。 2. 阐明金融自由化激化金融脆弱性的机制。
【答案】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1)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利率自由化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前者是指: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水平会无限制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 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变动不定,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一时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和不规则的波动性这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大,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利率自由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只要利率管制放开,这样的风险必然不请自至。
(2)金融自由化的另一项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最常见的混业经营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再广一点可以把保险业和实业也包括进来。银证混业和银行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会强化金融脆弱性。而业务经营自由导致的金融机构同质化,也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控制的能力。金融机构的职能日益接近,货币创造主体已不再限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趋于多元化。传统的货币控制方法是以控制商业银行对存款货币的创造而设计的,而多元化必然使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奏效。此外,由于脱离货币政策控制与监督范围的业务和机构越来越多,这也会降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能力。
(3)自由化包括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限制。准入的限制使银行的执照对其持有者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为了保住这种宝贵的执照,银行关注稳健经营。当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竞争加剧并减少了收益时,特许权价值被侵蚀了,这就会削弱银行管理风险的自我激励,并有可能加大脆弱性。如果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谨慎监管和监管措施,银行就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从事高风险的业务,加大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
(4)发展中国家以及有些发达国家,长期实行政府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行政干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但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对银行流动性的威胁只是潜在的。一旦实行银行私有化,问题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很容易突然转化成为现实的金融风波,乃至金融危机。
3. 简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答案】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的。 (1)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起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定性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组建的原则是:农民入股,社员民工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二个方面。其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营农村个人储蓄,以及向农户贷款等。然而,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是作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存在,应该说并不具有世人通常理解的“合作”性质。
(2)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一直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然而,要使事实上从来不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不可能取得成功。
(3)2003年中,明确应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4. “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试判断正确否,并解释。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1)货币疲软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实行银本位制,因为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银根疲软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物价上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商品供应少,而货币比较多,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因为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此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恶化。
(3)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一定就会恶化。当一国的货币疲软时,其市场利率会这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①成本效应。即利率通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来决定它的作用。具体分为三种效应:
a. 投资成本效应,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变动,达到疏导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效果。利率下降使投资的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b. 产品成本效应,利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流动资金的成本,从而决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产
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c. 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这种成本效应有两种,一是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率收入损失,二是因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力的损失。
②利率的预期效应。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产生的影响。对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预期影响银行的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货币疲软使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顶期会降低,人们不愿再将钱存到银行,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③汇率效应。利率的变动对一国外汇市场起作用,使该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一国的货币疲软,使该国的汇率降低,货币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是不正确的。
5. 简述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答案】就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及准中央银行型。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