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明支付清算系统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案】支付清算系统,也称为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现代的支付清算体系则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形容为资金的高速公路,当道路宽阔、畅通、覆盖面大时,资金在债权债务人之间的流动就顺畅,经济体运行就健康。如果不通畅,就会付出过高的清算成本,资金运用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旦发生局部的堵塞和服务中断,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支付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一部分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能主动预警。比如支付系统可以监测各家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日间透支额和日终透艾额,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支付系统就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支付效率。

如果是通用货币的支付系统如美元、欧元、日元的支付系统,它们还会对全球经济或区域经济发挥作用。

2. 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学说有哪些?

【答案】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或有下降,但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下降趋势就会转为趋于上升。

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学说主要有:

(1)瓦格纳法则:指的是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与市场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复杂,需要建立司法组织建立和执行法律,也就需要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和经济因素(工业发展推动都市化的进程,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以解决拥挤等外部性问题)。

(2)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支出增长论:他们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收入上升、税收上升,政府支出与GDP 上升成线性关系)与外在因素(如果出现外部冲突,政府

可能会被迫提高税率),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 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长论:他们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经济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对教育、保健和福利的支出,这方面的增长将超过其他方面的支出,也会快十GDP 的增长速度。

3. 简述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种类。

【答案】(1)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是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极端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利用负债融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可降低总资本成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故企业采用负债融资总是有利的。依照该理论,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应是100%的负债,显然该理论不符合现实情况。

(2)净营业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代表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另外一个极端的看法。该理论认为不论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如何变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对企业总价值没有影响。

显然,按照该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财务杠杆的作用无关,从而不存在资本结构的决策问题,也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3)传统理论。传统理论实际上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两种极端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债务成本率、权益资本率和总资本成本率,均非固定不变,均可能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动。同时,企业存在一个可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获得。在最佳资本结构点上,负债的实际边际成本率与权益资本的边际成本率相同。

4. 货币历史上有过哪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

【答案】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一种体现。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国家货币制度开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自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以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曾用小同的法令形式对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进行过种种规定。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杂乱,各国间的差异也很大。16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货币制度才逐步完善并相对规范统

一。国家货币制度从其存在的具体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16世纪以后至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过程,演变的基本形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就采用过银本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清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银行券

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本位制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至19世纪末期被大部分国家放弃。我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唐宋时期白银已普遍流通,金、元、明时期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是法定的主币。

(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16~18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黄金适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国境,都有无限清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但这种货币制度由于出现了金价、银价两种价格,而且这两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动,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许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被称为“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货币制度被金本位取代。

(3)金本位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①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金币本位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因为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井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曾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列强矛盾的加剧所导致的战争,使金币流违的基础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未能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英国于1925年率先实行此制度。金块本位制的实施,节省了黄金的使用,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将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并与其保持固定比价,同时将黄金存在该国,本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依附国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货币供给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要受这些国家的制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维持几年,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的金本位制事实上己经不存在了。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有3个特点:①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②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这与金属货币通过自山铸造进入流通己有本质区别。③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