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0201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2.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3.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4.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5.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7. 《太玄》
【答案】《太玄》是《扬子太玄经》的简称,是扬雄模仿《周易》体裁而写成的,用来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其书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玄”是指玄奥,源自《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体系。它糅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体。扬雄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和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事物的发展皆有九个阶段,指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任何事都用“九”来硬套,反映出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8.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二、简答题
9. 简述刘宗周的慎独、诚意思想。
【答案】(1)慎独是不分动静的。
①慎独是刘宗周思想的宗旨,他认为周子所说的“主静”就是他所讲的慎独。后来南宋“道南学派”把体验未发气象作为该派的法门,刘宗周认为这就是慎独工夫。但是他对“慎独只是静存的工夫”这种说法表示反对,同时也不赞成朱熹把慎独理解为已发时的活动。
②刘宗周认为“意”是心的主宰,无论心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意”都贯穿于心中,即独体贯穿于心体动静的全部过程和状态中,也就是说独体是无间于动静的。因此,慎独也是不分动静的。
(2)慎独发展为“诚意”。
刘宗周用“慎独”把本体与工夫完全整合起来,他认为慎独就要保持内心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即“意”。故慎独又称“诚意”
(3)用诚意来统领致知。
刘宗周说:“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时浑然天体用事,不着人力丝毫,于此寻个下手工夫,惟有慎之一法,乃得还他本位,曰独。”从而,他把“诚意”当做《大学》工夫的一个中心,“致知”工夫须以诚意为头脑。他说:“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是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无致知可言。”由此可见,刘宗周把诚意视为比致知更重要的范畴,用诚意来统领致知。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致知一定会处在好善恶恶的方向上,而不至于“荡而无归”。
总之,刘宗周的“意”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志,由陆象山到王阳明到他,分别发展了《大学》中“正心”、“致知”、“诚意”三个工夫,表现了心学道德实践的深化。这样一来,到刘宗周,心学工夫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
10.简论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答案】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中庸。其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方法论。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例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孔子评论《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倩》),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2)时中
中庸之中有“时中”的含义。《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语,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即符合时代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观点,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动态的平衡统一。孔子主张“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即启发问题时要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他还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11.试述谭嗣同“仁学”体系中以太一仁一心力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