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Z0207中外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2.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万物独化

【答案】“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 “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 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4.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5. 《神灭论》

【答案】《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代表作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神不灭论成为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石,是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赖以存在的基础。神灭和神不灭之争成为佛教和反佛教思想争论的焦点。范缤编著的《神灭论》有力批判了佛教的理论基础一一神不灭论。形神关系问题是《神灭论》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是《神灭论》的基本命题。《神灭论》第一次清楚地把精神视为形体的作用与属性,将形神视为一体,否定神能够离开形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6.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7.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8.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 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二、简答题

9. 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和范畴有哪些?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问题

①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其中还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理气问题还可以衍生出理气先后、理气强弱、理气同异、理气动静等问题。

②理学道德实践中的诸多修养功夫,如存心养气、戒慎恐惧、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等问题。

③虚与气、太极阴阳、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问题。

(2)主要范畴

①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因此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就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比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与“气”的讨论来表达的。

②同一思想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因此理学的一些概念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而又比较容易棍淆的概念是理、气、心、性。对于具体讨论的概念,需在上下文中具体理解其意义。

10.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答案】(1)以明静之心去观照

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反对师心自用,批评人们因固执地坚持一偏之见而带来的各种纷争。“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静之心去观照。他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人们坚持偏见和小成,靠浮华的言辞去辩说,因此遮蔽大道,儒墨两家的争论在于此。庄子提出“明”的认知方法,意即彼此都要跳出各自的藩篱,消除己见,以客观平常的心来理解对方。

(2)把握“道枢”、“天钧”

庄子还指出更为根本的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一一把握“道枢”、“天钧”。庄子认为,是非类似彼此,都是同时并存、相待而生的。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就是天地自然大道。“莫若以明”就是听任于超越客观的“天”、“道”也是指庄子所说的“和以天倪”、“休乎天钧”任物之自然,则万物自是其是,自可其可,而诸家“物论”的是非可以休矣。庄子反对人们各执一偏,以其所是而非人之所是,主张从道的角度来观察物之所可与所然,把人从自我所固执的遮蔽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里,“莫若以明”类似于“去蔽”。

(3)缘督以为经

庄子并非“不可知论”者,他肯定言、知、闻、见和它们的作用,但宇宙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个体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不可取的。在“知”的方法论上,庄子主张学习养生的“缘督以为经”即遵循中虚之常道,顺任自然之至理。以此方式来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要辨别对现象世界的认知和对本体世界的体悟,从“物观”上升到“道观”把握“道枢”和“天钧”。

1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