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676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诺斯替派
【答案】诺斯替派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的混合体系,是受诺斯替教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又称灵智派。它起源于1世纪,2~3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其主要思想是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善的精神世界和恶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由造物主创造并统治的。它着重于启示的知识在拯救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来到世上把属灵的知识给予人,从而使人从物质世界的奴役中得救。它还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禁欲。诺斯替派的某些思想与正统基督教相冲突,使正统基督教信仰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对早期教会危害极大的一个异端派别。
2. 黑格尔的假无限
【答案】黑格尔的假无限是指有限的否定和有限的重复发生,从未被扬弃,导致这物与他物无穷地更替,达不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与真无限概念相对应。假无限在质、度、量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在假无限中,应扬弃有限,但事实上并没有扬弃。真无限不排斥有限,有限不在自身之外,而包含在自身之中。
3.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答案】“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在《论基督肉身》中提出的观点。他强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对立,国为理性所产生的荒谬感恰好证明了理性的局限,理性无法把握上帝存在的真理,极力贬低理性,反对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圣经》。这体现了他本人极端的信仰主义的立场。基督教“信仰至上”的原则顺应了当时基督教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更有利于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所以后来德尔图良的学说逐渐成为异端。
4. 双重真理论
【答案】双重真理论是指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的学说,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信仰真理和哲学真理所属的领域并不相同,但又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当一个命题从哲学的观点看为真,且能被理性证明时,另外一个在哲学上为假的不相容命题也可能被宗教启示为真。该理论认为,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在不公然否定后者的同时,可以继续坚持前者。
二、简答题
5. 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物质,它们也一定在进行一种非常细微的和不显著的运动。
(3)物质具有感受性。
百科全书派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坚持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J 险”,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4)物质具有异质性。
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可能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出来的,所以他提出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只能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所造成的结果。
(5)宇宙万物间都处于因果联系中。
百科全书派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霍尔巴赫认为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6. 简述威廉·奥康区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观点。
【答案】威廉·奥康认为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
(1)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
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都是简单的认识。奥康认为命题有真假之分,可以通过两种认识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①抽象认识是必然认识。
抽象认识,只通过词项之间的关系便能知道它们组成的命题的真假,这与对象存在与否无关,认识的是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抽象认识是必然认识。
②直观认识是偶然认识
直观认识,判断命题的真假要比较词项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对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认识,而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偶然的。因此直观认识是偶然认识。
(2)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
直观认识与抽象认识形成的是关于事物的意念,均为简单的知识。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可以复合组成两种知识:
①证据知识,由直观知识组成,是偶然知识;
②自明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是必然知识。
7. 简述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答案】贝克莱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出发,否定洛克设定“实体”概念的理由,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从而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起点是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洛克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一概念中有不确定的、假设的因素。贝克莱抓住了洛克观点中不彻底的成分,对洛克怀疑实体存在的理由进行夸大。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贝克莱对观念的批判
贝克莱和洛克都承认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认为,感觉作为心灵的印记、摹本,至少必须反映外物的一部分性质,与外物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贝克莱则说,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而不能与别的东西相似。进而论证说,假设那些为观念所描绘或代表的原本或外物,本身可以被感知,则正说明了我的观念的胜利,如果它们小能被感知,那么我们说颜色与某种小可见的东西相似,硬和软与某种不可触知的东西相似,这种说法就是无意义的。当洛克谈及观念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时,他不是在进行比较,而是提出假设。贝克莱指出了这一假设成分,在认识论中切断了观念与外物的联系。
(2)贝克莱对洛克两种性的质的观念的批判
①洛克区分了两种性的质的观念,认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外物的性质相似。贝克莱则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仅仅是些存在于心中的观念,一个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论是它们还是它们的原形,都不能存在于一个不能感知的实体之中。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性质不可分割,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
②不但第二性的质是相对的,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广延、大小、运动、数目和冷暖、软硬、明暗一样随感知者的状态而变化。
③贝克莱质问道,既然那些足以证明颜色和滋味只能在心中存在的论据,同样可以证明广延、形状和运动也只能在心中存在,有什么理由说第二性的质只能在心中存在,而第一性的质却在心外存在呢?
(3)贝克莱对洛克抽象概念的批判
①物质实体无自身存在的理由。
洛克承认物质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各种可感性质都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