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615哲学与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2.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3. 归纳法
【答案】归纳法是认识事物过程当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①简单枚举归纳法,通过把若干确定事例归入类属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②直观归纳法,把特殊事例当作对抽象的一般结论的例化而加以把握的过程; ③淘汰归纳法,通过淘汰不相容的一般结论而得出一般结论; ④完全枚举归纳法,涵盖归入一般结论的所有事物的枚举法。在归纳中,普遍是从特殊的东西推导出来的,结论超出了它的前提的内容。因此,归纳论证的结论一般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归纳问题现在依然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4. 苏格拉底方法
【答案】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话者进行相互质问,从而暴露出对话者的各种观点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在反思这些不一致以及关于它们的可能答案的基础上重建这些信念。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纯粹是否定的,也不只是为了揭示他的对话者的观念混乱,它是通往一个更好观念的方法。它不同于芝诺的方法,也不同于诡辩,它们只是在形式上彼此相似。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在结束时并没有达到任何明确
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他应用问答法的问题都不是琐碎的,而是关涉到雅典人所据以生活的概念和原则,通过运用这一方法,苏格拉底责问他那个时代的道德。
二、简答题
5.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公共权威托付给一些个人去掌管,委派官吏去监督人们决议的执行。
(3)专制权力的形成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国家形成初期,所有的官职都是选任的。但在选举过程中,纷争越来越突出,各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最终得胜党派利用这些情况巩固了他们的地位。而后,己成为世袭的首脑们则习惯于把官职看成自己的一项家产,把国人看作自己的奴隶。这就使原本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至此,人类的不平等发展到了极点。
6. 简述柏拉图是如何划分四种认识形式的。
【答案】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此,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
(1)四种认识形式的划分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柏拉图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他用“四线段喻”形象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
(2)四种认识形式的界定
①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会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如诗和文艺作品;
②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他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③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④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最后达到确定的定义。
7.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由于它的特殊组织而具有了精神的特性。他通过用物质的不同组织形式来说明人,并肯定了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结构更精细而己。
(2)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肉体。
拉美特利利用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科学材料,论证了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各种心灵状态是同各种身体状态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并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人有了身体便有了心灵。他明确地肯定心灵是离不开肉体的,不能用肉体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心灵活动,也不能有肉体和心灵两个独立实体。
(3)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从人和动物的具体组织和起源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①具体组织方面
a. 他认为人是动物的一种,从动物到人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人们通过感官来获得精神,又通过想象的作用而获得知识。想象包括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内容。他把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部过程称为想象,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尽管有理性思维能力,但也不能说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理性是以感官能够接受对象的刺激为前提的。
b. 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有相似的机体组织、善恶的感情,只是想象能力大小、精神纤维粗细和敏锐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人和动物的善恶,是由气质和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上帝赋予的。因此,不能用道德把人和动物对立起来。
②起源方面
他提出“运动始基”假说,认为有机物质赋予一种运动始基,这个始基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的唯一区别。运动始基也就是指运动的能力,物质本身在运动,人和动物都是运动物质的产物,其胚胎、萌芽、成长都是相似的。由此,他通过动物是机器,人是动物的推理,得出人也是机器的结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