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综合@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跨媒体

【答案】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首先,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跨媒体传播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人类从来没有感觉到媒介技术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能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最后,各种媒体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是跨媒体传播的市场动因。

2.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3. 容器人

【答案】“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出的概念,他用这一形象说法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4.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

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5. IPP 指数

【答案】IPP 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 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 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6.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7.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普遍存在,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8.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

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简答题

9. 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案】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力-面:

(1)表述和说明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2)传达功能

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如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如果没有《论语》这部记录他的言行的文字著作,我们可能就无从接触到他的精神世界。

(3)思考功能

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在思考之际,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10.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与之前的魔弹论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答案】(1)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①大众传播的效力是有限的。受众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些毫无差异、联系松散的乌合之众,任凭大众媒介随意摆布,叫向东就不敢向西; 相反,受众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而组合成一个坚不可摧的联合阵线,使得媒介根本无法为所欲为。

②媒介要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包括有个人接受信息必经的选择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群体规范形成的压力以及各种个人影响等。

(2)有限效果论与魔弹论的区别

魔弹论认为,受众作为靶子处在没遮没拦、被动挨打的地步,因而信息都是百发百中,无往不胜。而在有限效果论中,受众身卜穿着好几件防弹衣,有效地削弱了媒介的影响力,因而信息的命中率就得大打折扣。

传播学者己经大量实验证明,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是驯服的奴隶,而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