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传播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传播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 )
【答案】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 )是从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归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对于西方的人类学研究者而言,这种方法可用于理解非西方民族的仪式、文化和生存方式。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田野工作,在这个阶段,研究者深入现场,实地进行周密的观察、记录,并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 ②民族志写作,田野工作完成后,详细地描述、说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文化,成为学者和其他读者了解研究者田野工作过程、异文化的情况以及民族志工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理论观点的途径。
2. 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4. 审美意识
【答案】审美意识是指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审美意识与社
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5. 小媒介与大媒介
【答案】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一一“大媒介”(bigmedia )和“小媒介”Csmallmedia )。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大媒介则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6.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o
7.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J 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8. 反馈
【答案】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二、简答题
9. 请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答案】(1)文化是某种集体的、和他人共享的东西(没有全然的个人文化)。文化必然具有某些以图形及非意图性符号的表达形式,还具有某此模式、次序或规律,因此也具有某些评估的面向(只要和文化所规定的模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
(2)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化具备(或已经具备)动态的连续性,所以传播也许是文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属性。因为,没有传播,文化便无法发展、生存、延续并广泛地传承。对于大众传播研究而言,文化的这些特征具有某些明显的含义,因为大众传播无论在生产或应用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文化的面向。如果从三个观点出发来观察文化:人、物(文本、文化制品)与人类实践(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不管在媒介经验之前、之后和媒介经验中,媒介受众的组成和行为(围绕在媒介选择与使用周围的实践)都是符合文化模式的。
(3)文化产品(以形象、观念和符号为表达形式)在媒介市场上以商品的形式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心理满足、娱乐,以及对世界及自己所处位置的想象,结果经常掩盖社会的真实结构以及我们从属于这种结构(虚假意识)的事实。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主要通过我们对商业性大众媒介的依赖而进行的。
(4)就像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倾向,早在新闻大多仍属于资讯性质时就有许多的讨论,人们认为这些会造成对政治参与的忽视与疏离。自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论点(Brands}1998,认为通俗文化有其正面的效果,而且也并无证据证明“媒介是造成这种文化倾向的原因”。当然,新兴的文本类型和形式可能不符合旧媒介的资讯价值标准,不过和较传统的媒介形式一样,它们可能可以满足重要的需求,而这些较传统的媒介形式事实上并未消失。但对于许多通俗媒介而言,并未具有告知或启蒙的效果。
(5)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可能对社会产生重要然而却不受注意的效果。例如,大量看电视会让人感到世界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电视可能正在引导大量看电视者感到一个“罪恶的世界”。而充满恐惧的人也许会欢迎采用镇压的手段,以减少焦虑。格伯纳及其同事认为,这可能是电视所造成的最主要且影响最广的涵化效果之一。
(6)从媒介内容描述的暴力和色情的情况中所凸现出来的媒介效果议题,已经成为相当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主要担忧的是,媒介经常呈现的犯罪和攻击性内容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介。
(7)有关性别的议题几乎触及媒介与文化关系的每一个层面。女性主义者的观点开启了不同的大众传播分析路线,其中一种分析方式所关注的是:许多媒介文本在编码的方式上通常会受到受众期望的影响,且媒介文本的编码也存在深刻而持久的性别化。
(8)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大众媒介对于长期的文化变迁的影响,一直都是无法测量的,因为实际的运作过程具有高度互动性,而且经常是开放性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媒介已经是“现代”社会文化整合的一部分。媒介影响力经由制度化的过程进行散布,例如国际政治、国际发展、紧急援助、环境控制、商业与市场运作等过程,这使得探索的工作不断与之产生关联性。
(9)关于媒介对社会控制与意识构成理论的定位是连续性的。一个普遍得到认同的观点是,媒介会通过个人或机构的选择、外在的压力以及庞大受众的希望与需求等因素的混合影响,而在无意之中支持一个社群或国家中的主流价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